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
人们使用系统模型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1)系统开发的需要。 (2)经济上的考虑。 (3)安全性、稳定性上的考虑。 (4)时间上的考虑。 (5)系统模型容易操作,分析结果易于理解。
4、系统模型的分类
按形态可将模型分为实体模型(又称形象模型) 和抽象模型。 抽象模型可以分为数学模型、图形模型、计算 机程序和概念模型。
从上表中发现i=3,i=4都满足条件,S3、S4为第 四层并是S2、S5的原因。抽出3、4后的结果: i R(Si) A(Si) R(Si)∩A(Si)
1
1
1
1
结果表明,要素S1为系统的最底层,是引起系 统运动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系统模拟模型
一、系统模拟的基本概念
1、模拟的发展过程:
(1)直观模仿阶段
数学模型是指用字母、数字和各种数学符号来描述系统 的模型。
图形模型指用少量文字、不同形式的直线和曲线所构成 的图和表来描述系统结构和系统机理的模型。 计算机程序是一类用来描述系统和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 行研究的特殊模型。
概念模型是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的。
二、系统建模方法
1、建立模型的原则
0 1 1 1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A I) 0 0 0 0
0 1 1 1 0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抽出7后的结果: i R(Si) A(Si) R(Si)∩A(Si)
1
2 3 4
1,2,3,4,5,6
2,6 2,3,6 2,4,6
1
1,2,3,4 1,3 1,4
1
2 3 4
5
6
5,6
6
1,5
1,2,3,4,5,6
5
6
从上表中又可以发现i=6满足条件,即可以抽出6, 这表示S6为第二层。抽出6的结果: i R(Si) A(Si) R(Si)∩A(Si)
(1)模型要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实际系统本质特征 (2)模型要符合一定的假设条件
(3)模型的规模、难度要适当
(4)模型要保证足够的精度,要有指导意义 (5)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模型和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 模型。
2、建立模型的步骤
(1)提出建立模型的目的,“为什么要建模?”
(2)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层级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系统中各要 素之间的层级关系,最顶层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往 下各层分别表示是上一层的原因。
层级分解的方法是:根据R(Si)∩A(Si)= R(Si) 条件来进行层级的抽取。如上表中对于i=7 满足条件, 这表示S7为该系统的最顶层,也就是系统的最终目标。 然后,把上表中有关7的要素都抽取掉,得到表:
用S={S1,S2,…,Sn}表示实体集合,Si表示实体集合中的元素 (实体),R={(x,y)︳W(x,y)}表示在某种关系下实体间 的关系值的集合,那么集合S和定义在S上的元素关系集合R就表 示系统在关系W下的结构模型,记为{S,R }。结构模型可以用 有向连接图和矩阵来描述。
结构模型的特性:
1
2 3
1,2,3,4,5
2 2,3
1
1,2,3,4 1,3
1
2 3
4
5
2,4
5
1,4
1,5
4
5
从上表中发现i=5, i=2都满足条件,S2、S5为第 三层,并是S6的原因。抽出2、5后的结果: i 1 3 4 R(Si) 1,3,4 3 4 A(Si) 1 1,3 1,4 R(Si)∩A(Si) 1 3 4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1 0 1 0 1 1 0 0 0 1 1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1 0 0 2 (A I) 0 0 0 0
第一节 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
一、模型的概念
1、实际系统
实际系统是所关注的现实世界的某个部分,具有独立 行为规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对象的有机组合。
可能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现存的或未来所计划的。 一个系统一般包括三个要素:实体、属性和活动。 系统研究要划分系统边界,主要取决于系统研究的目 的。
模型的特征:(1)模型是实际系统的合理抽象和有 效模仿;(2)由反映系统本质的主要因素构成;(3) 表明有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定量关系。 系统模型反映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建模时,要兼顾 现实性和易处理性。 建模是将实际系统进行抽象的过程,主要研究实际系 统与模型之间的关系。
建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建立模型结构,第 二,提供数据。
现实系统
分析 解 释
现实系统的描述、分 析和抽象
抽象
模型 现实系统与模型
系统建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和系统运行机 理的重要方法。
建立模型是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合适的系 统模型不仅是对系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也是实 现系统优化的重要途径。
3、系统建模的意义
建立模型的目的是根据系统目标,描述系统的主要 构成要素、分析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系 统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以及明确实现系统目 标的约束条件等。
3、层次级别的划分——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
可达集:要素Si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 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 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前因集:将到达要素Si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 因集,用A(Si )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 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 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若R(Si)=R(Si)∩A(Si ), 则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1 1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1 0 1 0 1 1 0 0 0 1 1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A I
3
A I
4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3 1 0 1 0 1 1 = A I M 0 0 0 1 1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实体Si与Sj之间主要存在四种关系:
(1)Si×Sj,即Si与Sj互有关系
(2)Si○Sj,即Si与Sj和Sj和Si均无关系 (3)Si∧Sj,即Si与Sj有关,Sj和Si无关 (4)Si∨Sj,即Si与Sj无关,Sj和Si有关
S1 0 S2 0 S3 0 A S4 0 S5 0 S6 0 S7 0
(3)构思所要建立的模型,“建一些什要哪些资料?”
(5)设置变量和参数,“有哪些变量和参数?” (6)模型具体化,“模型的形式是什么?”
(7)检验模型的可信性,“模型正确吗?”
(8)将模型标准化,“通用性如何?” (9)编制计算机程序,运行模型。
(1)汇点:矩阵A中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
(2)源点:矩阵A中元素全为零的列所对应的节点。 (3)对应每节点的行中,元素值为1的数量,就是离 开该节点的有向边数;列中1的数量,就是进入该节 点的有向边数。
2、邻接矩阵及其特性
邻接矩阵的特性: (4)有向图D和邻接矩阵A一一对应。邻接矩阵和有向图是同一 系统结构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矩阵与图一一对应,有向图形确 定,邻接矩阵也就唯一确定。反之,邻接矩阵确定,有向图形也 就唯一确定。 (5)邻接矩阵的矩阵元素只能是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布尔 矩阵的运算主要有逻辑和运算以及逻辑乘运算,即: 0 + 0=0 0 + 1=1 1×0=0 0×1=0 1 + 1=1 1×1=1
3、常用的建模方法
(1)推理法 (2)实验法
(3)统计分析法
(4)混合法
第二节 结构模型
一、基本概念
1、结构模型的特性
结构模型就是描述系统各实体之间的关系,以表示一 个作为实体集合的系统模型。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 连接图来描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 要素集合体的系统模型。
Si可达S j 1 mij 0 Si不可达S j
二、结构建模
结构建模的基本步骤:
(1)选择构成系统的要素(实体)
(2)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3)层次级别的划分 (4)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 (5)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1、选择组成系统的实体 2、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1)结构模型是一种图形模型(几何模型),用有向连接图表 示。
(2)结构模型是一种定性为主的模型。
(3)结构模型可以用矩阵形式描述,从而使得定量与定性相结 合。 (4)结构模型比较适宜于描述以社会科学为对象的系统结构的 描述。
2、邻接矩阵及其特性
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是表示顶点之间相 邻关系的矩阵。图的基本矩阵表示,描述图中各节点 两两间的关系。 邻接矩阵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