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毕业论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毕业论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第一章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2)1.1 改革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2)1.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2)第二章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 (3)2.1 农村经济集体化 (3)2.2 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性 (4)2.3 关注农村教育 (4)第三章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6)3.1 农民收入问题 (6)3.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 (6)3.1.2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 (7)3.1.3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8)3.2 农村市场消费问题 (9)3.2.1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9)3.2.2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10)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 (11)3.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11)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的对策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5)第一章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过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今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2]。

1.1 改革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前,不少农副产品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价格水平,必然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后,农副产品价格相继放开。

在新形势下,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存在的长期的,潜在的影响,以及日益趋紧的资源和市场约束,我国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第二章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1 农村经济集体化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

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

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

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

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

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

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

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

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

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

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

建立第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

这样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

且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

开拓销路,提高价格。

使得新型工业在农村得以发展。

在1955年全国25省区进行的“百县百村”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从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全乡村的集体化经济组织。

这就说明集体化经济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人来自马铃薯之乡,虽然家乡胜产马铃薯,可农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很少。

经我的分析有以下原因:(1)对马铃薯的种植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使得产量不高;(2)种子品种更换不勤,是同一品种在同样的土壤中产生适应性,不适合生长。

使得马铃薯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3)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只从是对马铃薯的种植,价格不高。

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获得。

这使得农民收入不高。

如果农村实现集体化经济有以下好处:(1)种植模式可以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科学种植转化,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技能知识,实现科学种田;(2)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每年培育优良品种,让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同时建立对马铃薯进行加工、销售,以减少中间利润的流失。

这样农民的收入将从单一的生产向加工、销售多方面。

且能切实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是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3]。

2.2 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政府应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

鼓励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农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农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农村要积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吸引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的发展。

国家在扩大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上,给农村市场带来了机遇。

农村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大功夫。

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4]。

2.3 关注农村教育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

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

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是农民切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做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工作。

为孩子成长受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加快。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新胜利。

农村集体化道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

我们应该思考和规划这个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

次仅为本人的一点想法[5]。

第三章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3.1 农民收入问题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且增长缓慢,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3.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年均增长15.9%。

生产增加和收购价格提高是促成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年均增长4.2%。

这期间农民收入增长的显著特征是跌宕起伏,有的年份增长9.3%(如1988年),有的年份则为负增长(如1989年为-1.6%),总的趋势是增速减缓。

从1985年到1988年,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收购价格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约为42%。

1989年至1991年间农民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上涨较快、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下降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受阻等。

第三阶段(1992~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反弹回升,年均增长5.6%。

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产出增加、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1994年和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分别提高39.9%(其中粮食为46.6%)和22.2%(其中粮食为41%),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吸纳了近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年均增长3%左右,明显低于前三个阶段。

这期间农民收入的突出特征有三个:一是增速连续4年下滑。

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速分别为4.6%、4.3%、3.8%和2.1%,比上年分别下降4.4、0.3、0.5和1.7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下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

二是来自农业的收入连续3年负增长。

1998~2000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28元、53元和48元。

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连续3年绝对减少,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

三是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纯收入连续2年绝对减少。

1999~2000年,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人均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13元和20元。

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势头虽然较好,但增长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不快,全年的增收形势仍不很乐观。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8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2倍,这说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超过了国际经验标准。

农民收入增速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使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计算表明,在农村人口份额未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县以下)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50%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37%,2000年又下降到25.8%;农村消费和投资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80年代初期的平均45.5%,下降到90年代末期的22%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