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目的为了对爆破工程围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及使各级人员在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时,能作出应急快速反应,实施抢救措施,忙而不乱,发挥整体救灾效能,迅速控制局面。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对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企业与社会造成的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中华人民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其他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2、国家条例、规程、标准《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66号令)《爆破安全规程》GB5722—200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1—2002三、适用围本预案适用于爆破作业区围,由于人为过失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或经济损失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爆破作业时炸伤或飞滚石砸伤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
(2)爆破地震波、冲击波等危害效应引起的各类事故。
(3)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类事故。
四、预案原则1、根本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消除一切事故隐患,确保人员设备安全。
2、启动原则:在爆破施工发生事故及灾害时,本预案由应急救援指挥部立即启动。
3、响应原则: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在接到事故及灾害报告后,无论何时,只要在本地区,必须马上以最快的方式赶赴现场,按相应的事故处理预案正确有效地开展事故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损失和缩小事故影响围。
4、请假原则: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在离开本地区时,必须向应急救援指挥长请假,同时将自己的职责向指定人员交代清楚。
5、指挥原则: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未到达现场前,事故处理由当班班长负责指挥;在应急救援指挥长未到达之前,事故处理由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指挥;应急救援指挥长到达现场后,事故处理由指挥长统一指挥。
6、处理原则:事故应急处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基本原则。
五、组织机构设立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长:***成员:***、***、***、***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四个应急救援组①通讯联络组组长:***组员:***②救护行动组组长:***组员:***、***③抢险救灾组组长:***组员:***、***④后勤保障组组长:***组员:***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六、职责分工1、应急救援指挥长:在遇到重大突发危害事件发生时,接到报警后,根据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指挥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应急救援抢险工作。
通知各应急救援小组立即赶往现场,向其下达各种应急处理指令,进行排险抢险、应急救援,并根据险情程度与应急小组的应急能力决定是否需要外部资源的援助。
2、指挥部成员:协助指挥长负责应急抢险的具体指挥工作,指挥各抢险小组落实排险抢险、应急救援的具体措施,并及时向指挥长报告本应急救援小组的工作情况。
当指挥不在现场时,自动承担指挥长的一切职责。
3、通讯联络组:接到指挥长的通知后,立即与事发现场保持畅通的联系,根据险情程度和需要与地方政府、医院、消防、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报告有关情况并派人到指定地点接车、接人、接物,引导抢险人员、物资到事发现场。
4、救护行动组:接到指挥长的通知后,应立即赶到现场组织人员抢救受伤者脱离事故危险区域,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通知医疗机构前来救护,在专业医疗人员没有到达之前对受伤人员进行简单救助。
或者根据伤者人数及伤情将受伤人员迅速送往医院,通知议员们做好救护准备,务必使人身伤害降至最低程度。
5、抢险救灾组:接到指挥长的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抓好事故现场的警戒和保卫工作,进行人员搜救、疏散受灾人员、现场侦察和组织救灾抢险工作。
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排险抢救、抢救物质财产,使国家和企业的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把事故控制在一定的围。
6、后勤保障小组:接到指挥长的通知后,应立即组织必须的物资材料、工器具、设备等,以确保抢救现场的需要。
附:相关(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联系:指挥长:***()成员:***()***()***()***()(二)应急救援小组及联系1、通讯联络组组长:***()成员:***()2、救护行动组组长:***()成员:***()***()3、抢险救灾组:组长:***()成员:***()***()4、后勤保障组组长:***()成员:***()(三)值班联系: 07**—1234567(四)外部救援单位联系:公安110 消防119 医院120七、报警与报告1、报告程序:2、报告容。
A、发生事故的具体地点B、事故类型:(1)爆破作业时炸伤或飞滚石砸伤事故。
(2)爆破地震波、冲击波等危害效应引起的各类事故。
(3)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类事故等。
C、有无人员伤亡。
D、事故严重程度。
E、现场抢险救援情况。
3、应急指挥联络指挥部决定全面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后,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应急救援组全部到位;根据事故的情况指挥各应急救援组加强对事故现场救援和控制,并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隔离,对危险区域的人员迅速疏散;必要时请求对外部援力量支援。
八、爆破事故应急救措施与操作步骤1、现场发生人员受伤害时,首先应将受害者轻抬至安全平坦地点,去除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先检查受害者的伤势情况,受伤部位,如是飞滚石砸伤要确定伤者有无断骨,对断骨情况在头颈或腰部等重要部位者,施救人员如没受过专业救护培训,现场不应对伤者进行搬动或翻身,只能进行必要的止血及看护,以免造成伤害的扩大,立即拨打紧急医疗救助—120,由专业人员进行救治;对只是四肢等非重要部位的伤害可现场打绑腿进行必要的固定后立即送附近医院。
对爆破炸伤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止血和绷带简单包扎以免造成失血过多及伤害扩大,立即送上120急救车或送附近医院。
2、发现受伤者呼吸和心脏刚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脏复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原则措施,即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挤压正确进行抢救。
(1)通畅气道可仰头抬额发:用一只手放在受伤者额前,另一只手指将其下颌骨向上抬,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随之抬起,气道即可通畅,严禁用枕头或其它物品垫在伤员头下。
(2)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时,在保持受伤者气道通畅同时,救护人员用放在受伤者额上的手指捏住受伤者鼻翼,救护人员深吸气后,与受伤者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气两次,每次1—2秒,如两次吹气后试测动脉仍无搏动,可判定心跳停止,要立即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3、通讯联络组负责人在接到指挥长的通知后,立即与现场保持畅通的联系,根据受伤人员的情况与地方政府、医院、公安等部门联系,并根据指挥长是否需要外部资源的援助的决定与相关部门联系。
4、救护应急组在接到指挥长的应急通知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准备好担架、急救药品赶往预警地点,并通知医院做好接受伤者的准备。
5、抢险救灾组在接到指挥长的应急通知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准备好受伤人数的担架及其它必需品和绳索、铁锹等工具赶往事发地点。
6、后勤保障组在接到指挥长的应急通知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准备好用担架及必需品和所需救援物资赶往事发地点。
7、事故后的恢复:当事故受伤人员得到救护后,指挥长应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
并帮好确保不会发生未经授权而进入事故现场的措施(如悬挂安全警示牌、专人安全哨等),继续安排人员在事故区域进行安全巡查。
同时,针对爆破事故受伤人员得到救护的实际情况,通知相关部门,以及做好本次应急的调查、记录,并评估本次应急的调查、记录,并评估本次应急反应中需要改进的问题,重新进入应急程序。
九、保障物资与装备1、机械和设备;汽车一部,另向别单位预借,由应急指挥部组织联络,各类工具如洋镐、钉耙、畚箕、手推车、梯子等,由抢险救灾组保管。
2、个体防护:安全带6付,安全帽10顶,后勤保障组保管,劳保用品10套。
3、干粉灭火器2个,放置在工地,塑料水管1捆,由后勤组保障组保管。
4、医疗设备和药品:氧气袋2个,担架2付,由救护行动组保管,急救箱2个,由医院提供。
5、便携式应急照明灯4个,对讲机2个。
十、培训与演练1、应急救援培训应急求援指挥部定期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基础培训,专业培训,战术培训,使其掌握自身安全防护措施和救护方法,建立定期的强化培训制度,并进行考核,针对不同事故类型,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容,培训方法,培训周期。
2、应急救援演练(1)应急救援演练是检测培训效果、检测设备和保证所制定应急预案和程序有效的最佳方法。
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应急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保证所有反应要素鄙能全面应对任何应急情况,因此,应该以多种形式开展有规则的应急演练,使应急队员能进入“实战状态”,熟悉各类应急操作和整个应急行动的程序,明确自身的职责等。
(2)演练将尽可能的模拟实际紧急状况,因此它们是实现以下目标的最好方法:a、在事故发生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点;b、辨识出缺乏的资源(包知人力和设备);c、改善各种反应人员、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水平;d、增强应急人的熟练性和信心;e、明确每个人各自岗位和职责;f、努力增加公司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g、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3)、训练演习类型A、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急队伍的基本训练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基础训练主要是指列队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容,训练的目的是应急人员具有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等。
B、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到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是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是训练的重要容。
主要包括专业常识、抢运和清消,以及现场急救技术,通过训练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救援专业技术,有效的发挥救援作用。
C、战斗训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