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省事,把孩子过度暴露在电子产品前,接触电子产品平均每天不宜超过 1 小时;节假日,请家长尽可能带孩
子去公园和自然地域游览体验……
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还建议学校开设户外课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教育学者陈建翔在接受中国
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虽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赞赏,但他却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他指出:“每一个
C.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代表作品有词《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散文《记承天诗夜游》等。
D. 名霑、字芹圃的曹雪芹虽说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但从其作品《红楼梦》中大量很好的
诗作来看,他也称得上是一位写诗的高手了。
二 (40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2 题。(14 分)
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潜能。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大自然的力量。在学习抽象知识
之前,首先要让孩子的潜力和天性,在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健康知识勤调查】
影响家长忽视孩子走进自然、参加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 1 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非常了解 很了解
一般
不了解 没必要了解 总人数
【A】
【B】
【C】
【D】
【赏绝妙好词】
谒金门
南宋·赵师侠
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 )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5. 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同学们都不陌生,可见古人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心之苦。现在
如果请你从“泊、横、驻”三个备用词中为赵师侠选择一个词填入上面的诗句括号中,你
(2)文 帝 宽 喻 太 祖
9. 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 分)
A. 及.亡,甚哀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B. 咸.莫能出其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C. 是.以忧戚
. D. 为鼠所啮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选择的词是:
,理由是:
。(2 分)
【品诗中理趣】
晚春
唐·韩愈
南京惟越教育中学(初高)课外辅导中心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 刘永济在《唐代绝句精华》中称:“玩味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其实就诗文创.作.而言,其寓意是十分明显的:
。(2 分)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京惟越教育中学(初高)课外辅导中心
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据《新闻晚报》报道,不少人开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一些环保、教育专业人
士和家长集体发出倡议:家庭和学校共同保证每个孩子每天能有 1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家长不要因为
6.02%
生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7
10.24%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
4.82%
【典型个案试剖析】 申甲是一名 8 岁的女孩,父亲是在长沙工作的一名会计师,一年前,申甲被父亲从邵阳农村的老家接到
了长沙。为让女儿习惯城市生活,父亲给申甲报了培训班,其余时间就是在家看电视,户外活动很少。慢慢 地,女儿的变化让父亲申先生不知所措,“以前女儿很乖,到了城里后,慢慢地没以前听话了,她看电视的 时候跟她说话,得说两遍她才会给你反应,甚至还不耐烦冲我发脾气。” 申先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决 定带女儿去长沙最好的医院看看。
南京惟越教育中学(初高)课外辅导中心
12.【“自然缺失症”正蔓延】专栏,从哪些方面对“自然缺失症”进行了说明?(4 分)
13. 教育学者陈建翔为什么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请结合【健康知识勤调查】中的 两个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其中的原因。(4 分)
14. 请你根据阅读选文后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5 分) 【典型个案试剖析】中的申先生带女儿去医院后,(1)申先生的烦恼能解决吗?为什么? (2)如果不能解决烦恼,那么申先生又该怎么办呢?
曹之幸也。”言则流涕。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岐嶷(qí yí):出自《诗·大雅·生民》,形容少年聪慧。 ②宥(yòu):宽容,饶恕。
③ 文帝:魏文帝曹丕。
8. 用“/”给下列两个句子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 分)
南京惟越教育中学(初高)课外辅导中心
(1)邓 哀 王 冲 字 仓 舒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
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
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
理,赖以济宥②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建安十三年疾病,年十三,太祖亲为请命。及亡,甚哀。文帝③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
1. 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读后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6 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灵气,朴实的人民培育出诗的魂魄。诗的国度是五彩斑斓
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生机,也可以欣赏到“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诗的国度是诗情洋溢的,在这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爱 国志士岳飞的豪情令人 zhèn 撼;“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之祖马致远的萧瑟凄清, 惆怅寂寥,令人潸.然泪下。诗的国度是群星璀璨的。李白、杜甫的横空出世,让整个天宇为之一亮;苏轼, 辛弃疾的凛然正气,让后世为之抚掌。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它的魅力。 【抄诗中名句】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2)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
11.《魏略》曰:文帝常言“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文帝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 选文文意作简要分析。(5 分)
(二)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 12—14 题。(13 分) “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
南京惟越教育中学(初高)课外辅导中心
大的芋叶,让我撑着。 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刚刚的一场雨,我感觉自己身上的雨水
向上快速的蒸发,田地上也像冒着腾腾的白气。觉得空气里有一股甜甜的热,土地上则充满着生机。 “这西北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西北雨,以后风呀雨呀,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8 题。(13 分) 太阳雨 林清玄
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 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 不久,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 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因为如此巨大的雷声、如此迅速集结的乌云、如此不可思议的澎湃之雨, 是我第一次看见。 说是“雨幕”一点也不错,那阵雨就像电影散场时拉起来的厚重黑幕,整齐的拉成一列,雨水则踏着军 人的正步,齐声踩过田原。 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然普照,母亲也没有跑的 意思。 “妈妈,雨快到了,下很大呢!” “是西北雨,没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 经湿透。 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一 条一条编织成金黄色的大地,溅起来的水滴像是碎金屑,真是美极了。 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只是对我说:“这是西北雨,如果边出太阳边下雨,叫做日头雨,也叫做 三八雨。”接着,她解释说:“我刚刚以为这阵雨不会下到芋田,没想到看错了,因为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 广,也下不久。”母亲大概是看到我愣头愣脑的样子,笑了,说:“打在头上会痛吧!”然后顺手割下一片最
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田梗只容一人通过,母亲回头对我说。 回到家,我身上的衣服都干了,在家院前我仰头看着刚刚下过太阳雨的田野远处,看到一条圆弧形的彩
(1)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在田字格中。(4 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2 分)
令人 zhèn( )撼
潸.( )然泪下
【忆腹中诗词】
2. 用诗文原句填空。(8 分)
( 1)蒹葭 萋萋,

(《诗经·蒹葭》)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自然缺失症”正蔓延】 “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
出。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 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 3 小时的孩子则达到 48.5%。 “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一方面,一些父母把孩子圈在狭小范围内,以保证安全和卫生。 另一方面,父母正试图让孩子更早地接受教育。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但由于被割裂了与 自然的联系,会失去感知能力。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不到花鸟鱼虫的细节之美,体会不到新发现的快乐, 可能无法静下心来观察某个事物,之后就会表现出缺乏注意力等问题。 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更是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2012 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 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 27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课题研究调查中 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眼下, 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 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