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易错的几组近义词
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大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
“兵”指兵器。
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
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三、“征、伐、侵、袭、攻”
“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不过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与“袭”一样是贬义。
《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
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四、“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
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苍”指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
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字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即蓼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
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