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部分常见问题总结(精辟)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部分常见问题总结(精辟)
1、化学植筋焊接未考虑焊接高温对胶的影响,不满足《混凝土结 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第 9.3.4 条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 计规范》GB50367-2006 第 12.3.6 条的构造要求.
2、承重结构植筋深度没经设计计算,违反《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 规范》(GB50367-2006)第 12.2.6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五、钢结构 1、钢柱脚的防护未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 8.9.3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2、未注明钢结构的耐火等级,构件的耐火极限,未对防火涂料与防 锈底漆的化学相容性和粘结性能提出相关要求. 3、钢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第 3.2.1 条的要求(强制性规范条文). 4、钢结构部分欠节点验算计算书(如梁柱节点、梁拼装节点和柱 脚验算). 5、多层钢结构房屋,钢支撑的腹板宽厚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2001,2008 年版)第 8.4.2 条第 2 款的规定(强制性 规范条文). 6、多层钢结构房屋,钢支撑的长细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2008 年版)第 8.4.2 条第 1 款的限值(强制性规范 条文). 7、单层钢结构厂房,钢支撑的下端未与钢柱脚直接相连,未能使支 撑承受的水平荷载直接传至基础,又未考虑其对钢柱的不利影响,违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 年版)第 9.1.26 条第 4 款. 六、改建、加建、后锚固与结构实体检测的加固补强
3、未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 4.5 章 和第 12.2.4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提出承重结构植筋胶的性能要求.
4、未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 3.1.7 条第 3 款提出定期检查的时间间隔.
5、竖向构件的实测砼强度较低,与设计要求相差较远,设计仅复核 加固后构件承载力,未复核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或者复核轴压比不满 足,仍未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第 6.2.1 条第 4 款改用现浇钢筋砼套箍加固.
9、抗震墙(剪力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未符合《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第 6.4.3 条的要求(强 制性规范条文).
10、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未满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11.3.6 条第 2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
8、浅基础、条基翼板和筏板的配筋率小于 0.15%,不符合《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 9.2.7 条第 5 款、第 9.3.2 条 第 6 款、第 9.4.8 条第 3 款的要求.
9、柱(桩)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基础(承台)时,未按《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 8.2.7 条第 4 款(强制性规范 条文)、第 8.4.13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第 8.5.19 条(强制性规 范条文)的要求验算局部承压.
14、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柱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大于 10d,未满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11.4.18 条.
15、汶川地震的特点对楼梯相关构件进行必要的加强.
16、柱纵筋采用 HRB335,梁纵筋采用 HRB400,施工现场存在直径相 同而强度不同的两种变形钢筋,存在混淆错用的风险.
11、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未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2002)第 11.3.6 条第 3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
12、框架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未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 11.4.12 条第 2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
13、框架柱纵筋配筋率未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 11.4.12 条第 1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
6、框架梁跨中受较大的集中力,实配箍筋Φ8@100/200 小于计算 值.
7、当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箍筋最小直径数值 未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11.3.6 条第 3 款 (强制性规范条文)增大 2mm.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 7.1.8 条 规定,与剪力墙连接的 KL,当跨高比小于 5 时应按剪力墙连梁进行设计. 个别工程对此类 KL 的箍筋构造、腰筋直径与配筋率等,未满足该规范 第 7.2.26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6、部分构件的砼实测强度低于 15Mpa,仍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 违反《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 9.1.2 条.
7、植筋抗拔试验最大荷载不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06)附录(N.4.1 条第 1 款 3)的要求.
7、对直径不小于 800 的单柱单桩大直径嵌岩桩,既无要求事前进 行超前钻,也无要求在桩基检测时进行抽芯检验,没有执行《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 10.1.6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视岩性检验桩底下 3d 或 5m 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 层等不良地质条件”的规定.
3、构件(如楼板)配筋率小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 9.5.1 条的要求(强制性规范条文).
4、异型柱按柱全截面面积计算的柱肢各肢端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 小于 0.2%,违反《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第 6.2.5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5、异型柱端箍筋加密区间距不满足《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 程》(JGJ149-2006)第 6.2.10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二、三级抗震 异型角柱未按该规范第第 6.2.12 条第 4 款的要求全段加密.
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勘察期间能够查明,设计使用年限内地下水位 的升降更不可避免.
5、对液化土中的灌注桩,没有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第 4.4.5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桩身箍筋 加密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
6、预应力管桩以泥岩等遇水易软化的岩层为持力层,但未执行 《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22-2008 第 5.2.3 条第 1 款、第 5.2.18 条和第 7.3.10 条第 3 款等有关规定.
1、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未对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 伸长率实测值提出要求,违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第 3.9.2 条第 2 款 2)(强制性规范条文).
2、砌体结构材料未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第 3.9.2 条第 1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
6、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抗震等级未执行《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2002)第 11.1.4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7、高度>21m 的异形柱框架结构,其抗震等级未执行《混凝土异形 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第 3.3.1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
四、抗震结构对材料的要求、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构造(占违 反强制性规范条文的绝大部分)
结构设计部分常见问题总结(精辟)
一、地基基础 1、未对岩土勘察报告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机械被动地按其提 供的参数和建议进行地基基础计.目前土勘察报告是与施工图一起报送 审查机构进行平行审查,结构设计通常是依据未经审查合格的岩土勘察 报告进行,不经分析盲目采用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 (1)有的岩土勘察报告没有实测、也没有估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就随意划分场地类别.结构设计按错误的场地类别进行抗震计算,导致 上部结构抗震安全度不足. (2)对某些日期久远的勘察报告,未注意到勘察时所依据的规划 总平面图已修改、工程场地存在无钻孔控制的区域(甚至整个拟建工 程范围内完全没有钻孔),仍盲目按原勘察报告进行设计,导致送施工 图审查后需要补充勘察工作、设计返工,直接影响工程的开展. 2、桩周存在软弱土层,地表大面积填土形成堆载,桩周土沉降可能 超过基桩沉降,对基桩形成负摩阻力.但设计时未按《建筑桩基技术规 范》(JGJ94-2008)第 5.4.2 条(强制性规范条文)计入桩侧负摩阻 力的不利影响. 3、桩周存在较厚的淤泥等软弱土层,但设计时未按《建筑桩基技 术规范》(JGJ94-2008)第 3.1.3 条第 2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和第 5.8.4 条计算桩身压屈承载力. 4、地下水和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但地下构件(承台、地梁、桩 和埋地的柱段)无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例如,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达到 一定程度时,在干湿交替的状态下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腐蚀性.有 的工程在勘察时地下水位很高、接近地面,部分设计人员就认为基础位 于地下水以下,不属于干湿交替的状态,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地下水
2、楼面活荷载折减不当.个别停车楼、工业厂房、仓库等仍按楼 层进行活荷载折减,违反《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 年版)第 4.1.2 条第 2 款 1)和 2)(强制性规范条文).
3、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 防类别取“丙类(标准设防类)”,违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 准》第 6.0.8 条,导致结构安全度不足.
4、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重点设防类)”的工程,没有执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第 3.1.3 条(强 制性规范条文)“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导致结构安全度不足.
5、结构平面存在与座标系夹角大于 15°的斜交抗侧力结构构件, 但计算书未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第 5.1.1 条第 2 款(强制性规范条文)计算斜交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