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理论题-名词解释

企业理论题-名词解释

4. 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5.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简称H指数。

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6.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7. 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6―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8. 促销差异化:就是企业通过利用独特的促销手段,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建立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认知。

9.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由于组织调整行为是对市场关系影响最大的市场行为,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兼并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视。

10. 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11.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 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2.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

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

3.配弟―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4.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深人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5.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第七章产业结构优化(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2.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投入产出表中,纵向的供给部门与横向的需求部门发生的供给关系,横向的需求部门就是纵向供给部门的前向关联产业。

后向关联是指在投入产出表中横向的需求部门与纵向供给部门发生的需求关系,纵向的供给部门就是横向需求部门的后向关联产业。

3. 创新:是指引入一种新生产函数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包括创造出新商品和服务;在既定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情况提高原有的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数量;还包括一种扩散效应的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 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5.地区产业结构:一个国家按照一定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第八章产业关联(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2.完全消耗系数: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之和,即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3.产业波及: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

4.感应度系数:衡量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大小,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值)。

5.最终依赖度:指某产业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依赖程度,某部门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合计)。

第十章产业政策概述(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总称。

2.赶超战略说:该学说强调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它是总结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成功经验所得出的理论认识,因而较好地揭示了“为什么后发国家在实现赶超目标的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产业政策”的奥秘。

事实证明,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所需的时间。

3.国际竞争说:该学说强调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其基本共识是支持产业政策存续和适度强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各国政府都迫切需要以产业政策为基本工具,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强本国产业的国家竞争力,从而维持或争取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

第十一章产业政策类型(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有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

3.战略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它应具备三大基本特征:A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B市场潜力巨大,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D 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其一般特征是: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下降,技术进步率下降且创新无望,而由另一新兴产业提供的替代产品却同时出现需求与销售额上升趋势。

5.产业布局政策: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措施。

第十二章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规制:简要地说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

具体地说,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2.自然垄断产业: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如铁路、电力、电信等,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产业等。

3.行政规制:是国家以其行政权为规制运作基础,将权力机制移载入经济活动过程,规制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各种行为和措施。

4.放松规制:就是指政府取消或放松对自然垄断或其他产业的进入、价格等的行政、法律规制,是对直接规制的放松,是走向间接规制的一种过渡形式。

5.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控制(负)外部性和可能会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风险而采取的行动和设计的措施,可分为环境规制和产品质量与工作场所安全规制。

6.行业:行业是生产同类产品、使用相同原材料和工艺、服务相同内容和对象的作坊、工场或企业组成的总和体。

7.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为增进共同利益组成的松散经济团体。

8.特殊社会分工:特殊的社会分工是在一般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经济部门内部的劳动的进一步分工,是部门内部的分工,特殊分工产生了特殊的社会经济部门――行业。

9.行业管理:行业管理就是按行业规划、按行业组织、按行业协调,以及按行业沟通的一种产业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包含着行业管理的两个层次及其相互的协调,第一个层次就是组织行业协会;第二个层次是国家政府机构通过制定各种财政、金融政策来确定各行业。

10.行会:行会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保障本行业和行业成员利益而建立的封建性的行业管理组织。

第十四章产业发展理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理论:又称为增长经济学,主要研究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

2.联系效益: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3.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4.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在各个工业部门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使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增长,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5.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产业部门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