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快速提高的捷径一、散文随笔型1、写人叙事:绿水青山图北京考生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向静谧美好的森林。
苗苗跟着爷爷穿行在薄雾缭绕的林地里,看草丛中突然蹿出的野兔,听着鸟儿婉转清凉的歌声,她享受着自然的宁静。
突然,爷爷停在了一颗树前,苗苗没回过神来,一下子撞在了爷爷身上,苗苗揉揉脑袋说:“爷爷您怎么停下了?”只见爷爷抚摸着一棵枝干粗壮的树说:“你看这棵树长得多好啊。
”苗苗双手叉在胸前,挺直腰说:“我以后肯定要长得比它高。
”爷爷听了苗苗天真童趣的话,嘴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好似树皮上的纹路。
爷爷摸着苗苗的头说:“可别小看这一棵棵树,这林场的作用可大着呢,要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苗苗插嘴说,“爷爷您都讲了多少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应该是苗苗听爷爷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了。
爷爷是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之一,看着当年亲手种下的树木枝繁叶茂,心里自是高兴。
只是年幼的苗苗还不理解,常常问:“这树怎么会是金山银山呢?您当护林员那点儿钱也不多啊。
”爷爷只是笑着摇头,看着窗外广阔的林场,慢慢地说:“这绿水青山,多好啊……”爷爷扶着那棵树坐在树下的石头上,苗苗也蹲了下来。
爷爷抬起头望着天,对苗苗讲起了以往的事。
当时,这塞罕坝被人们称作“地球的伤口”,土壤贫瘠,刮不完的大风卷起漫天的黄沙。
冬天狂风暴雪,环境极为恶劣。
包括爷爷在内的一批年轻人为了改善这里的环境,客服狂风沙尘暴,亲手栽下一棵棵树苗,用铁锹和水桶培育着这些树木。
“现在看着这沙地变林场,河水也不再浑浊发黄,林子里又多了这么多动物,还给南边阻挡了沙尘,你说,爷爷这绿水青山建得好不好!”爷爷笑着说。
“好,爷爷,我终于明白这林场来之不易,而且遍地是宝。
等我长大了,我要继续守护在大森林,种更多的树。
”苗苗和爷爷拉钩说:“咱们一起把这绿水青山画得更美!”得分点解读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
清政府在同治二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开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塞罕坝人工林环境的优美怡人,契合“绿水青山图”的主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
后文通过爷爷的回忆写从前塞罕坝环境的恶劣,形成前后对照,凸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旨。
爷爷代表了老一代中国人,苗苗代表了未来一代的中国人,他们都对国家生态环境十分关心,人物身上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的影子,反映了人们对山清水秀的家园生活的期许。
2、生活的剪影绿水青山图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这条街边就种满了梧桐,当地人称为“栖凤街”。
栖凤街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公园。
每到夏天的傍晚,落日融金,梧桐树下便陆陆续续聚集了乘凉谈天的人们。
老人手摇着蒲扇谈谈家长里短,时时也传来棋手们激烈的决斗声;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树下嬉戏笑闹;恋人们沿着街道走啊走,走出了甜蜜的憧憬。
这里是她小时候常来的地方。
她和邻居家的小伙子青梅竹马,每到放学,搁下书包就一起往梧桐林里跑。
她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话可以让两个小伙伴说也说不完,等她和小伙伴都长大了,要去城里上学,这里还是她最留恋的地方。
今年她18岁,她特意回到这里来过她的18岁生日。
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这条街和这片梧桐看过她最美的笑容。
远远地她望见两家的炊烟,是爷爷和邻居家做晚饭了。
小时候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她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加快脚步走向前去。
爷爷记得她的生日,早早地给她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青椒、油菜、茄子,还有清蒸鱼。
爷爷说,菜都是园子里种的,鱼是村西河里网的。
在城里,她只见过一条河,没有鱼,水也不清。
她想念起家乡的小河来了,游鱼细石,清澈见底。
吃完饭,她带着水果敲响了邻居家的门。
他开了门,两人一起有说有笑地走出家门,蹚了一遍小河,逗逗河里的小鱼。
他们来到凤栖街,看着围在树下的小孩,忆起一件往事。
以前村西的马老板要开办一个木材加工厂,要把梧桐树全锯掉。
大家当然不干,最后大人小孩一人守一颗树,迫使马老板放弃了加工厂,转行在村西开垂钓园……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旁边的人发话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钓鱼也不能没有节制,老马如果再破坏咱的绿水青山,鱼也没得钓!”大家都笑起来,陶醉在绿树掩映的夜色中。
得分点解读这篇文章像是生活的剪影,没有戏剧性的故事和性格突出的人物。
考生让人物在和谐的气氛中活动,故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发生。
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圆满地表现了主题。
本文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有三点做得非常出色。
一是巧设氛围,开篇先描写凤栖街的和谐街景,初显主题;二是巧设“道具”,过生日准备的菜肴都是典型的绿色有机食品,让人向往,二显主题;三是巧用补叙,将结尾时,补叙保护梧桐的往事,三显主题。
考生设定女生的视角,让“她”贯穿故事,起到线索作用,使本文在没有戏剧性故事情节的情况下仍具有优美的意境,散发出散文诗的美感。
构思紧扣和谐家园主题,没有口号式的语言,没有广告式的情节,布局之精致,令人叹赏。
二、小说故事型绿水青山图鸟儿的婉转,和着潺潺的水声,将刘青的目光引向清流河。
这条河顺山势蜿蜒而下,河水清澈见底,鸟儿在河边石头上追逐嬉闹,游鱼绕着河底石子打转玩耍。
刘青蹲下身子……“停!说了多少遍了,我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要自然一点,追求随意,而不是木讷地做动作。
”刘青搔着头皮走过来,一脸不快:“小山村有什么好的?我又不是本地人!”导演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商量道:“要不你先在这住几天,找找感觉?”说完,不等刘青商量,转身走了。
第二天,刘青起了个大早。
清流河边,岸上的柳条随风搅动着雾气,时而传来的鸟鸣,啼破清晨的宁谧。
刘青闭上眼,嗅着湿润的空气,竟有些陶醉。
“哗啦”一声惊得刘青回过神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河边一个钓鱼的孩子。
刘青小心地走过去,打声招呼:“小弟,钓鱼啊?”“嗯,我叫苗苗,大哥哥你是……”“啊,我是来体验生活的,方便以后拍戏。
”“哦,既然这样,你就跟着我吧。
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娃子。
走,我带你去捉泥鳅。
”刘青眼睛一亮,飞快地跟上了苗苗。
走到河沟边,苗苗,卷起裤管,将手伸进塘泥中去摸索着,刘青却一动不动。
他呀,此时正担心沾一身泥呢。
可一想到拍戏,咬咬牙也学着苗苗摸起了泥鳅。
事不由人,眼看着苗苗都穿了好几串泥鳅了,刘青还是一无所获,不由得叹了口气。
这时,手里有了动静,刘青再也不敢放松,使出全身力气,总算抓了条小泥鳅,这才心满意足地走出河沟。
一抬头,才知道已是正午。
苗苗拉着刘青干脆就地野炊,烤起泥鳅。
吃饱后,刘青学着苗苗倚着柳树,枕着胳膊,在风中合上困倦的眼,这大概就是自然的滋味吧。
一觉醒来,已是夕阳欲坠。
刘青转身欲归,苗苗却喊:“青哥,咱们去山上玩吧,山上还有伙伴。
”刘青来不及答应,就被苗苗拉了回去,脚步向山中走去……接下来的几天,刘青便跟着苗苗唱山歌,捉鱼,爬树,看蛐蛐儿斗……玩的不亦乐乎,竟把拍戏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这天,刘青哼着山谣,走在田埂上。
听见身后有人叫他,一回头,竟发现是导演。
刘青赶忙低下头,小声说:“导演,我没完成任务,我……”“哈哈哈,小伙子,这些天,你表现不错,视频已经拍完了。
”看见刘青一脸茫然,导演急忙解释:“你每天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亲近自然,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呀。
”风吹柳枝,似乎夹杂着潺潺水声。
此刻,刘青真正的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喃喃地说:“这便是绿水青山,真美……”得分点解读作者精心地设计了一个故事,人物安排巧妙,整体设计合理,细节描写成功……整个故事紧扣题目“绿水亲山图”,有着较深的意蕴。
统揽全文,可以感受到这位考生对于“绿水青山图”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
作者为文章中出场的人物所取的姓名是非常讲究的,“刘青”“苗苗”都是具有深意的,暗扣了绿水青山。
通过设计拍戏体验生活的故事,来阐发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认识,从而借助其来展示对“绿水青山图”的理解。
故事设计合理,镜头的转换也非常自然,详略安排得当,人物的对话符合人物身份,简洁明快。
作者能够用两段文字就把故事完整的交代出来,点出了文章反复要强调的“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核心问题,构思颇具匠心。
对细节的精心设计更使文章独具特色。
从“刘青”在开始时怕弄脏衣服到自然的享受生活,人物心理的转化刻画的较为细腻。
对于人物的动作描写也非常到位,“苗苗”“卷起裤管”等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场景,有现场感。
文章首尾呼应,非常严整。
能够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表达对“绿水青山图”的深刻理解,也可见出作者的非凡功力。
绿水青山图希梦站在那副画前,顿感惊讶。
怕是任谁见到这幅画,都会为那满面的翠绿而震撼吧。
蓝绿相间的山河,青翠逼人。
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淡淡墨痕,这画中之绿,仿佛快要渗出,几道袅袅升起的炊烟更为此画添了几分生气……他从这幅画前走过,过了许久,仍有古今穿越之感。
离开博物馆,希梦四顾,他想:“我莫不是着了迷,魂在画中出不来了吧?”远处翠樾千重,抬头望去,只有碧天,一片清凉;近处四周都是建兰、茉莉,芗泽沁入衣裾。
或有树丛中百灵鸟轻声歌唱,或有花丛中蝴蝶飞舞。
老人在路边和孙儿游玩,旁边一孕妇见此情景,笑意从酒窝里漾出。
马路上新能源汽车井然有序,自觉给行人让路……汽车?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里哪有这玩意儿?希梦如梦初醒,自己是站在博物馆前的人民大街上啊。
没错,希梦,有幸和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重”了名,不过一字之差。
但这也挺好,希梦总是想:自己的名字是“有希望的梦想”之意。
况且他也痴迷于绘画,和历史上的绘画天才“重名”,总会使他觉得自己有一天也可能达到王希孟那样的成就,也能留下一幅绝世画作供众人欣赏。
“嘿,希梦,想什么呢?”希梦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他回头一看,是摄影师若尘。
“我刚拍了一组照片,看看?”希梦拿过相机。
照片里,有游鱼在清澈的河水里嬉戏,有松鼠在山林间觅食,有下棋的老人在树下优哉游哉地乘凉,有孩子口渴之时尝到随手一摘的果子后的甜美的笑,有马路上一辆辆共享单车构成的风景线,还有小学生自觉将垃圾分类的美好瞬间……希梦觉得这些画面似曾相识,便问道:“你从哪儿拍来的?”若尘一乐,“嘿,这不就是咱身边的景儿、每天的事儿吗?走,我带你看看去。
”傍晚,希梦回到家中,匆匆找出画笔和纸,他要把今天的所见所闻画下来。
他觉得自己这幅画不会逊色于《千里江山图》。
名字呢,就叫“绿水青山图”。
得分点解读:这是一篇高考满分记叙文。
文章没有矫揉造作的描写,没有刻意煽情的铺排,只是用一个“脑洞大开”的穿越创意,将过去与现在,将《千里江山图》与《绿水青山图》巧妙融于当下,在对比中体现出考生对祖国环境治理的赞叹之情。
《千里江山图》价值连城,而《绿水青山图》更是无价之宝,这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其铸就者以“希梦”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