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一打开书,就看到一个浩大的“柴氏”家族,我仿佛云里雾里的,理不出一个头绪。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场又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人类史上不断演绎着,而且无声息地进行着。

有谁会真正知道美国总统被刺杀,世界经济衰退,战争的爆发的幕后黑手?谁会在历史书上描述到林肯总统被刺杀的是因为南方势力不满意站争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弊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然而,这都没有道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银行家最擅长的是“剪羊毛”,也就是通过大量发行货币,鼓励投资,使经济过热,吹起泡沫,然后突然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使泡沫爆破,使多家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

当优资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银行就可以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

同时,我又感觉一丝怅然,觉得我们的世界太恐怖了!我们的财富被掠夺,人们的生命被收割,我们都是某些人眼中的羊群!之前,经济一团糟的美国,正在面临一场几十年未有的巨大的经济危机。

就表层意义而言,这是混乱的经济现象,但由表及里,人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政治基础,治国方略也同时显露衰败的迹象,就像所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混乱是表象,根子是制度。

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反映了美国的治国政治制度出现了危机;政府高官都有金融寡头的后援背景,政府放任私有银行贪欲横行;政府培养普通民众养成优越感以及没有节制的消费信贷;政府与国民安乐于举债度日;天文数字军事费用背后所掩盖的强权政治军事占领······其实,美国这种向全世界举债,想全人类举债的行为,与武力举债无异······!!!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摆脱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方法有三:美国政府干预救市;世界各国为美国买单;用战争手段掠夺他国的财富。

很明显,第一种方法,不可能完全奏效;第二种方法,要全世界忍声吞气,牺牲自我的利益,这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忍辱负重,而且随时因突发事件而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

至于第三种方法,百年来,西方已经数次使用,唯美国获益最大。

2008年,历史将中国推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

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

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而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迎敌?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西方金融思想的优劣,结合我国国情适度引用。

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战略空车”主权沦陷,不能将货币发行权拱手相让。

如果屈服于国际银行家的阴谋之下让自己的印钞机,无异于将人民沦陷于沉重的债务之中。

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成为世界上的一枝独秀。

虽然这本书的思想比较偏激,不过读读还是有好处的。

《货币战争》读后感读了《货币战争》之后感觉这是一本史料性较强、内容很丰富、故事很生动的书。

它主要关于近现代金融社会发展的历史演义,不仅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还可以作为各种金融正史或教史的重要补充,激发人们对一般金融知识、金融历史和现实金融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和认识。

其中关于美国中央银行的美联储竟是私人金融寡头资本所有或操控的重要揭秘感觉很有价值。

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内一度弥漫着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资本和所谓资本主义合理性的一片赞美之声,并麻痹和误导着众多的人们,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大家现实中世界经济格局和矛盾现实的本质,其实都是不同人们或不同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的利益攸关的所谓“货币战争”,而且,现实全球化“货币战争”的游戏规则也远远谈不上什么公平正义,而是形成了“华尔街”国际金融寡头们的一手操纵。

《货币战争》自出版之后,受到了普通大众的关注。

是人们逐渐明白货币问题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盛败。

也改变着人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例如作者讲述的情况与习惯性认识完全不同。

在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既然中国的人民银行是国有的,属于政府机构序列,那么外国央行也应如是。

但书中所揭露的西方国家央行并非如此,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乃至美联储,无不是私有银行,而且推其历史沿革,罗斯柴尔德家族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各银行的成立,之后陆续又产生几大金融家族,这些家族至今仍在发挥着神秘的难以估计的作用。

过去的几百年间中国经济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货币金融问题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亏。

现在我们需要在认识方面急起直追。

至于金融全球化,特别是推动它的背后力量,我们也不必把它们都看成是洪水猛兽。

看到风险和挑战,就拒绝参与全球分工,拒斥金融自由主义,走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老路,是完全行不通的。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大的游戏。

对于中国来说,被迫也好,自愿也罢,我们都要参与其中。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回避,而是运用中国的智慧把这个游戏玩好,并且要成为这个全球大游戏的主要博弈者之一。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如果再有足够的运气,做到这一点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有人把市场的涨跌简单地归结为供给和需求发生的变化,没错,供需关系是决定涨跌的基本因素,但却不能决定涨跌的最大幅度,更何况有时涨跌还与供需关系发生背离;有人把市场的异常波动归结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监管不严,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

但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暴涨暴跌来自于操控。

联想到以下事实,更加佐证了上述操控的存在: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出身于美国老牌投行高盛公司的身份,以及历任财长的华尔街背景可以看出金融资本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从高盛公司与我国的上市公司深南电对赌石油价格的胜利,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力控制;从摩根、高盛在中国市场的进出时间以及其中国的代理人的种种言论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市场的介入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高盛,摩根还仅仅是摆在台面上的资本,有更多神秘资金无法彻查来源。

但是本书中数据图表缺乏,大量的命题,都缺乏有效的数据来做证据,真实严谨的数据,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否则可信度很难建立。

读《货币战争》与《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郎咸平教授的《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

郎咸平先生从金融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目前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面临的真正危机——制造业的危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同样提到了对《货币战争》一书的看法。

郎咸平教授说货币战争一书上讲的内容是“胡说八道”、“都是错的”,而且“国际金融炒家如果只有这么点水平,我们就该安心了”。

当然,这是随口一说,我们也不能较真,在我看来郎教授并非说这本书全错,而是说这本书描写过于简单,问题导向不正确。

郎咸平教授称《货币战争》中的那些描述的事实其在上世纪早期就已经存在了,这也是为什么宋鸿兵是“编著”而非“著”的原因了。

其实,就我看来,对于国际金融炒家的金融阴谋(或金融剥削),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相一致的,只不过宋鸿兵先生以货币的角度看待国际金融发展,而郎老师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广泛了。

从开始看《货币战争》这本书开始就爱不释手,直到一口气读完。

就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说的一样:宋鸿兵先生果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由于宋鸿兵先生在编著历史,我们也很难直接去辨别其中的真假,更何况参杂了真话的谎言是最难识破的!所以,我们暂且认同宋鸿兵的说法,再慢慢细看。

此书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发家史展开,讲述了一个彻底的货币阴谋论以及金融霸权论,颠覆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认识。

将欧洲、美洲以及世界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以“金融战争”为脉络串联起来,写成了一幅完整的金融货币战争篇章。

最后,作者落实到中国面临的现实情况展开应对策略的叙述。

其中,令我惊讶不止的就是:本书出版于2007年6月,此时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只是略有苗头,而且其真正编写完的时间应该早于2007年6月。

那时作者就在书中猛烈抨击了衍生金融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金融危机和中国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这的确令人汗颜!当时,虽然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可能有些过热了,但是当时又有多少人去抨击衍生金融工具呢?又有多少人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点阐述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危害呢?《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

”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

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当然,坦白的说,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银行制度本来与国外不同)。

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

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当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时,美国在生产美元。

”尽管浅显易懂,但这样一句话还是让我产生极大的震撼。

美元主导着世界货币体系,但是美国尽到了维护世界货币体系稳定的义务和责任了吗?美元不负责任的过山车式涨跌,为了本国经济而巨额增发等,这看起来可不太像是负责任的表现。

宋鸿兵先生一直抨击“债务货币”,也就是现在的法币。

把债务货币认为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这点我想应该是正确的。

但是债务货币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就很难讲了。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又何况是存在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法币呢。

这种法定货币对生产力发展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货币信用量,促使企业大规模发展。

当然,凡事有个度,过度了自然有害。

而对于美元,如果现在我们一味的抨击,那有没有想过中国过剩产品品出口中有多少是被美国人购买了,而这种购买又我们中国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呢。

宋鸿兵先生所强调的黄金之上的观点,我觉得自己缺乏判断力。

但书中关于通货膨胀的数据令我有些信服黄金的魔力,至于数据的真实性就无从考证了。

在此,我们引用郎咸平教授的观点:“欧洲在16、17世纪的时候,曾经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怎么来的,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之后造成的。

你再想想,今天如果要发行纸黄金的话,你相信哪个国家去发行?还是美国,既然美国发行纸黄金,跟它发行美元有什么差别,不是一样的事情吗,所以用这点来看,你把黄金过于神话包括就是错误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避险工具,而是一个大宗的物资。

”郎教授说话也颇有道理,只是处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无法判断。

我只是在想,如果实施了人民币与黄金挂钩的货币体系,如果世界财产都来追逐可以保值的人民币。

简直不可想象中国要发行多少人民币,要持有多少黄金。

如何协调黄金和人民币之间的等量关系与扩大社会生产的巨大资金需要之间的矛盾。

人是社会人,社会的发展终究还是归属到人自身发展上来。

既然出现信用,既然出现超储量放贷,这就说明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有存在的价值。

当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系的崩溃至少告诉我们这种黄金挂钩体系的可持续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