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反思发布者:陈宜昱发布日期:2011-12-20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
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
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源于生活“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
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
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
“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
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
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
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
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
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
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
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
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三、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
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
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
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
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
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
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
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
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情景创设与作文教学_教学反思_教学随笔,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自从听过李白坚教授的课之后,我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很感兴趣。
多样的情境创设是提供学生写作前体验实践的重要途径。
体验作文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它是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受。
因此,情境创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谓“多样的情境创设”就是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行为体验、内心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等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写起来就会兴趣昂然,事半功倍。
玩中体验学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
低中年级的老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先带学生到校园里吹泡泡、做树叶粘贴画、吹气球等,学生在玩中得到了乐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所以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
老师的指导就变得轻松了。
记得曾经在上三年级的作文艺校时,为指导学生把作文《泡方便面》写具体,我让学生把方便面带来,在课堂上让学生泡方便面,课堂里热闹非凡。
我把泡方便面的过程分为:准备工作、倒水泡、品尝面三个步骤,在每一个步骤后都指导学生观察,口述其中的内容,不断地修正语言的表达。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详略安排、细节刻画上还不是很熟练,所以我在第二个步骤实行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面干的时候样子和在热水中的样子的变化,不断地让学生用比喻句来形容。
第三个步骤自然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在我还没让学生品尝的时候,几个孩子就已经偷偷掀开面桶上的盖子,拿起叉开始“偷偷品尝。
”于是,我笑着请大家观察班级同学们在等待面好时的模样,自然地,各种各样的“馋像”就印入了同学们的作文之中。
在“玩中体验”对写作很有帮助,因为是亲历的游戏,课堂上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并不像以往那样在生编硬造,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正是展示了自己的体验给他人看。
所以写作将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想象中体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
在高年级,一样可以培养这种能力。
在上五年级的《养花》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都找到了许多可以看出作者老舍非常爱花的句子,于是,我让学生以老舍院中一朵花的视角来写写老舍先生的爱花情景。
当然,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应是合情合理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
我让学生以书中的句子为展开点写作。
学生们很感兴趣,立刻埋下头写了起来。
我班的小葛以一朵菊花的口吻写道:……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轰”的一声,我被一块砖头压在下面,就在我以为自己快不行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把我轻轻地、小心翼翼地从砖头下解救了出来,温柔地为我掸去身上的灰尘。
迷迷糊糊中,我看到一张伤心的脸,那正是我的主人——老舍先生!他眼睛有点发红,慈祥的脸上淌过两条泪痕,泪,滴到了我的身上……我班的小杨写道:老舍先生有个习惯,他总是喜欢写一会儿稿子就来看看我们,嘴里总是温柔地对着我们嘀咕:“小花、小花,快快长!”这句话,我百听不厌,要知道,这可是我成长的动力之一……能把课文的内容通过想象再加工,这就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掌握形式。
高年级的学生要把作文写好,除却选材立意之外,其实写具体生动仍旧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把细节扩展开来,因为想象本来就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所以学生们都喜欢这种类型的写段练习。
让学生熟练这种细致的刻画,对把作文写具体还是很有帮助的。
《我说你做》情境作文教学反思[ 2010-1-6 10:11:00 | By: 吴曼凉]推荐“如何引导学生把话写具体”是我们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本学期探讨的一个共性话题。
在多次的研讨交流与学习实践中,我们教研组也研究出了一些策略,本堂课例验证课主要是践行刻画真人真事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及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中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习作的起始和发展阶段,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凭借儿童感兴趣的方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提示和帮助,降低难度,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快快乐乐地活动,在活动中轻轻松松作文,潜移默化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教研组设计了一堂《我说你做》的情境作文课。
说实话,作文课该如何上,我本身也只是在摸索实践中,它对我来说是一种较高难度的挑战。
它与平常的阅读教学课不一样,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它考验的是一个老师的课堂机智及习作引导的技巧。
它有很多课堂生成性的东西,需要我们老师找准契机点好好地把握引导。
一、自己觉得满意的地方1.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于写作。
用一段生活中的“镜头”(老师捉蚊子),创设一个便于理解与感受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专注的观察力、欢乐积极的心情。
学生在情绪高昂的参与过程中,暂时忘却了作文的动机,产生了直接表达的需求,从而流淌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个性化语言。
避免了我们传统作文中拼命启发学生,而学生思维非常枯竭,缺少生活积累以及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
2、采用“迂回”的方式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
课堂中,首先由我给大家做表演,但表演前暂时请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站到教室的后面,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尤其看看我在表演中有哪些动作、语言、表情,甚至可以通过表情猜想一下我的心理,然后指名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让那位没看到表演的同学能根据他的描述,把我刚才的表演重演出来。
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同学之所以表演得和老师的不一样,不是他的错,而是描述者的描述语言出了问题。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习作要求,让学生感觉到这是“表演活动”的需要,变“要我写”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我要写”的内在需求。
二、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1、课堂教学时间过长(2节课),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的安排不够合理。
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评价导演失败作品时,引导得过于细化,浪费了不少时间。
这堂课是堂实实在在的常态作文课。
备课时,我只能预设一些教学环节,至于学生的反应,事前无法预料,只能是适机引导,随机应变。
在习作引导时,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到点到为止,总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没有顾及到公开课时间的限制。
2习作引导的技巧有等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