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 《典论·论文》(魏·曹丕)2. 《文选序》(梁·萧统)3.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 《诗品序》(梁·钟嵘)8. 《文心雕龙》(梁·刘勰) 9. 《沧浪诗话》(宋·严羽) 10. 《闲情偶记》(清·李渔)11.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2.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3. 《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1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15. 《文选序》(梁·萧统) 16. 《典论·论文》(魏·曹丕)17. 《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18. 《楚辞章句序》(汉·王逸)19. 《文赋》(晋·陆机) 20. 《诗品序》(梁·钟嵘)21. 《文选序》(梁·萧统) 22.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23. 《答李翊书》(唐·韩愈) 24. 《论诗三十首》(元·元好问)二. 名词解释1. 诗言志:“诗言志”理论出自《尚书·尧典》,《尧典》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
也就是藏在心中的思想。
从总体的方面来观察,先秦人对“诗言志”中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同时也含有情感因素。
在先秦诸子中,这是比较广泛的共识。
诗言志是先秦诗歌批评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当时诸子百家共同的诗学观念。
2. 非乐:墨子的非乐,并非完全不考虑和否认音乐的功能和美感,而是在人民的直接需求面前反对大力提倡音乐,反对统治者对于音乐的奢侈享受。
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主张“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强调“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在这一点上,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观相对立。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学言辞在实际功能方面的次要性,一方面这是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较量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春秋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实际性的思想。
3. 缘情说:《文选》李善注云:“诗以言志,故曰‘缘情’。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表达固然根植于传统的理论表达,但他用“情”代替“志”,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表达。
“诗言志”作为早期诗学的经典定义,其中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非常明显,经过汉代经学的阐释,“诗言志”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理论表达。
在陆机那里,通过以“情”代“志”,扩展了“诗”的源初意义,以便更精确的说明诗歌的真正范围。
“绮”本来意义指丝织品上的花纹,在陆机那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是纤细、“轻浮”的美,描述色彩鲜亮,复杂而诱人的特点。
陆机在曹丕“辞赋欲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绮靡”的主张,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种整体改造的时代,对于早期的儒家礼教教条进行了自主的理论改造。
同时,陆机和曹丕一样,将每一文体与某一特征联系在一起。
各种文体之间彼此区别的原因是方式或者样态。
而在这里又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论结果:把作家的特征和文学效果的特征杂糅在一起,体现出了今后在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倾向,文学就是要把作家的内心状态充分传达给读者。
4.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在黄庭坚《答黄驹夫书》中提到了这条作为江西诗派重要理论宗旨的表达。
所谓“点铁成金”是指把古人现有的名言警句加以点化,使之变成新鲜的词语,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改革。
所谓“夺胎换骨”是指取用前人的诗意,改换角度和方法去表现它。
从江西诗派的观点来看,作诗就是对于古人诗作的语言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在改造古人现成作品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学养和个人性情。
江西诗派特别注重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理论表达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和得到表达的。
虽然江西诗派的诗学主张被后世视为局限于模仿和剽窃,可从整个文论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5. 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
所谓“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是“引譬取类”,朱熹《集注》谓:“感发志意”。
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
指《诗》的认识社会的功能。
所谓“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指《诗》的团结教育功能。
所谓“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
“兴观群怨”中,“兴”与“怨”侧重个体心灵的抒发。
“观”与“群”侧重《诗》的社会教化功能。
6. 六义:《诗》的所谓“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些具体名称,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到《诗大序》中明确的将“六诗”改为“六义”。
第一,关于风雅颂。
《诗大序》指出风雅的性质比较接近,不同的是风“以一国之事,系之一人之本”,所谓“一人”是作诗之人。
第二,赋比兴的定义,。
第三,变风变雅的界定。
《诗大序》和《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所谓变风变雅就是“衰世之音”和“亡国之音”。
7. 思无邪:“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
“邪”,《广韵》云:“不正也。
”《正韵》云:“邪思也,佞也。
”在《诗·鲁颂·駉》中有“思无邪,思马思伹。
”的话。
孔子借以讨论《诗》的整体立场。
朱熹《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其中又引用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
”何晏《集解》称:“归于正”。
这些都说明“思无邪”的主旨。
要求一要合乎礼教,思想纯正;二要中正平和,“文质彬彬”。
8.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了著名的“不平则鸣”的主张,“大凡物不得平则鸣”。
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文学创作和思想实践大多都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和思想产生。
个人的遭际来自于时代环境,来自于各种历史条件,诗人和思想家的作用就是把个人的遭际变成文字的表达,变成传之久远的作品。
后来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又提到了这个观点:“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9. 知人论世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认为,要比较正确得理解作品意义,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不能孤立的从诗的字面意义来机械的解释。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与“以意逆志”说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要“以意逆志”必须“知人论世”,否则就会流于穿凿附会。
清代顾镇《以意逆志说》云:“正惟有世可论,有人可求,故吾之意有所措,而彼之志有可通。
……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可得也。
”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10. 神与物游: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11. “寓言”、“重言”与“卮言”:“寓言”主要说的是《庄子》作品中的虚构特征。
明代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寓言者,意在于此,寄言于彼也。
”清代林云铭《庄子杂说》:“寓言者,本无此人此事,从空摹撰出来。
”“重言”是引用圣贤格言为论据,挟古人以自重,示其可信。
“卮言”,郭象注:“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
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
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
”成玄英疏:“无心之言,即卮言也。
”大体说来,这应当是指情意满腔的自然流露,汪洋恣肆随性而成12.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结合西汉今文经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所谓的“愤”,有时就是“怨”,如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说:“去感愤之怨,立终身之名。
”《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儒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同时,司马迁也将“发愤”的范围限定在“公正”的范围内。
《伯夷列传》:“非公正不发愤”。
《季布栾布列传》:“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采取的是儒家正统的道德观点。
“发愤著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诗穷而后工”的思路。
13. 以意逆志:对于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一般的注释家都将“意”理解为说诗者的心意。
赵岐注云:“意,学者之心意也。
”“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意矣。
”朱熹注:“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意”是作品中本来所蕴含的意义。
赵岐《孟子题辞》:“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其言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为得之矣。
’斯言殆欲使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于说诗也。
”清代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
……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