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连环活动方案

九连环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九连环的拆装
活动目的:使学生学会拆装九连环,开发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习工作的专注精神和耐心。

活动器具:九连环
活动过程:
一、介绍九连环的知识
1、介绍九连环的结构与构造
九连环是中国民间玩具。

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
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

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
别解开,或合而为一。

九连环一般用金属丝钳成,铜丝、铅丝、铝丝均可。

所用工具十分简单,仅一把铁钳,基本上用手工操作,全凭手力。

九连环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基架,即环身,有种种形状;二、圆环,即附在基架上的各个圆形小环,有套环、门环、端环、接环、饰环等;三、框柄,即由环穿过的柄,有长方形框柄、十字形框柄、凹字形框柄等。

巧环的制作方法,做圆环,既要做得圆,又要各个圆环必须大小相等。

做基架,要使各个部分在同一平面上,使环能自然地套出来。

做框柄,要比基架长一些,这样套起来就灵活。

九连环的类型,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梯环型。

其特点是,下宽上窄,但每一格的阶距和格间的距离相等,并无变化。

二、连环型。

环的数目可以任意增加,但不得少于三个。

三、缺环型。

设有框柄,它的基架可以活动,是几个缺环(即有缺口的圆环)顺序连成的,呈圆节的形状。

上述类型,也可以相互组合,巧妙变化,则更为有趣。

2、介绍九连环的流行地域与文化渊源
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

《战国策·齐策》上说:"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

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文中所说的
玉连环,就是现在的九连环。

它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

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曾以玉石为材料制成两个互贯的圆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

后来,以铜或铁代替玉石,成为妇
女儿童的玩具。

清代,《红楼梦》中也有九连环的记载。

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
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


九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

其制作,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

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子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

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

得法者需经过81
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

此外,也可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状。

在国外,数学家卡尔达诺在公元1550年已经提到了九连环。

后来,数学
家华利斯对九连环做了精辟的分析。

格罗斯也深入研究了九连环,用二进制数给了它一个十分完美的答案。

二、九连环的拆装解法
1、教师介绍玩法
解开九连环共需要三百四十一步,只要上或下一个环,就算一步,不是在
框架上滑动。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九连环的解下和套上是一对逆过程。

九连环的每个环互相制约,只有第一环能够自由上下。

要想下/上第n个环,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环除外):
(1)、第n-1个环在架上;
(2)、第n-1个环前面的环全部不在架上。

玩九连环就是要努力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

解下九连环本质上要从后面的环开始下,而先下前面的环,是为了下后面的环,前面的环还要装上,不算是真正地取下来。

要想下第九环,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八环在架上;而第一~七环全
部不在架上。

在初始状态,前者是满足的,现在要满足后者。

照这样推理,就要下第七环,一直推出要下第一环,而不是下第二环。

先下第二环是偶数连环的解法。

上下第二环后就要上下第一环,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同时上下第一、二环,这是两步。

九连环在任何正常状态时,都只有两条路可走:上某环和下某环,别的环动不了。

其中一条路是刚才走过来的,不能重复走,否则就弄回去了。

这样,就会迫使连环者去走正确的道路。

而很多人由于不熟悉,常走回头路,解不了九连环。

首次解九连环要多思考,三个环上下的动作要练熟,记住上中有下,下中有上。

熟练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不需要推理了。

2、教师介绍口诀。

我用几句话来说一下九连环玩法:玩九连环的基本节奏是:一二三二一三一二三二一三,一代表第一个环的上或下,二代表第一和第二个环一起上或下,三代表除第一第二环以外的其它环的上或下。

起始动作为一三(第一环下第三环下),接下来一直是一二三二一三,如此机械动作就能很快解开九连环。

3、教师进行拆装演示,学生进行观察。

4、学生进行拆装练习。

5、教师进行指导。

三、小结
师:你觉得在九连环的拆装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学生说一说。

教师要求学生要练习熟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