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论文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论文

浅论中药制剂工艺技术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药制剂新技术中较常用的几种新型技术作一概述,着重介绍他们的原理和目前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技术,超细粉碎,固体分散,包合,包囊和三超技术。

muge ji(anhui province pharmaceutical design institute,hefei 230009)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evera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which were in common use and which were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cent years. their principles and present application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oreground of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as viewed.key words: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ceed-fine crush, solid disperse, wrap, in wrap and three-supers technologies.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中药生产也由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式,转变为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新剂型、新制剂,使中药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我国中药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中药作为天然药物的传统优势不仅受到国外天然药物竞争的冲击,国内医药市场的中药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

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祖国医药遗产这一伟大宝库,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

本文在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浅谈中药制剂工艺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采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以及中药制剂的有效性、稳定性。

科技和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中药制剂新技术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涌现,近几年出现的、有待推广的中药生产新技术有如下几种。

1 超细粉碎超细粉碎就是通过机械设备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这种技术能将原生药材细胞膜(或细胞壁)打破,达到主要有效成分均匀地被人体吸收,对提高中药药效和疗效,节省中药资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超细粉碎的材料由于其粒度极细,更易于被吸收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

用传统方剂金铃子散的超细粉颗粒(5-6μm)和普通颗粒(24-104μm)对小鼠进行止痛实验,在止痛效果方面有显著差异,超细粉金铃子颗粒不仅表现在相同剂量时止痛作用较普通颗粒有所增强,发挥镇痛作用起效快,而且可显著地减少用药剂量[1]。

孙晓燕等人[2]研究了超细粉体技术对当归及其制剂溶出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归超细粉体及其制剂的溶出速率参数t50 、td 分别为129.3、215.7min和139.5、221.1min;当归普通粉及其制剂t50 、td分别为179.5、304.7min和208.0、328.7min。

结论为当归超细粉体及其制剂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均优于普通粉体及其制剂。

中药材经超细粉碎技术处理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制剂生产成本,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比如传统中药材一般要求的浸提、煎煮等处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保证高的有效成分提取率。

经超细粉碎处理的材料在储存、运输及使用中都存在很大优势。

超细粉碎最常见的是借助气流粉碎技术,目前利用气流粉碎技术开发的中药品种主要局限于一些作用独特的名贵细料中药如西洋参、人参、珍珠、三七花粉等。

由于超细粉碎技术的显著优势,该技术仍然处于迅速发展的态势。

2 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系将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型状态高度分散于水溶性、难溶性或肠溶性固体载体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的药物制剂技术。

中药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体、无定型或微晶化状态高度分散而不集结成团,从而增加中药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口服中药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中药固体分散体技术可延缓、控制药物的释放,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载体的特性,以不溶于水的材料为载体,制备时常采用几种载体材料的联合应用将中药制成固体分散体,可以延缓或者控制药物释放[3]。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常用的有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溶剂—喷雾干燥法、研磨法以及双螺旋挤压法六种。

不同药物采用何种分散技术,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载体材料的结构、性质、熔点及溶解性能等。

固体分散体技术可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将易挥发、易分解的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系,可以增加稳定性,且相应减少用药剂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固体分散体在中药剂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王捧英等人[4]在制备人参强心滴丸的工艺研究中也应用了固体分散技术,并且取得了满意效果。

吕明等人[5]在制备葛根素亲水凝胶缓释片的工艺中,也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处理葛根素,达到了实验预期的缓释目的。

目前报道的较多的研究应用有中药滴丸、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借鉴国外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为中药制剂开发新剂型、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开辟了广阔前景[6]。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固体分散体技术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3 酶工程技术将酶工程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的提取、纯化和分离过程中。

大部分中药材的细胞壁都是由纤维素、果胶等构成的,有效成分往往存在于细胞质膜以内,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可以破坏细胞壁的组成,瓦解细胞壁的结构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

例如用纤维素酶法应用于穿心莲内脂的提取,可有效提高提取率。

利用酶工程技术处理中药材,能有效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利用酶的特异性,使该激素具有高度专一性;此外酶反应较温和,实验条件要求相对较低,适于工业化生产,而且温和的实验反应条件对有效成分影响较小。

酶工程技术是近几年来用于中药工业的一项生物工程技术。

选用恰当的酶, 无需高温既可将影响液体制剂的杂质分解去除,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提取。

由于酶的种类、酶解温度、酸碱度等对酶的催化能力影响较大, 酶解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是反应条件的筛选,要求酶反应本身的最适条件和有效成分的承受条件都要兼顾;另外, 酶提取对复方有效成分、疗效影响及酶残留问题等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项新技术, 对设备无特殊要求, 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用酶仍不普遍, 尚处于研究阶段。

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酶工程技术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也将对中药制剂工艺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包合技术包合技术是指利用具有环状中空形结构材料(如: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 β-cd)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包合材料,具有环状中空筒形结构,其环外亲水而环内疏水),不同的客分子进入其筒形空腔被包结,微环境发生变化,其物理化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而且包合物结构与制备温度关系不明显,与客分子性质有关[7]。

在中药片剂、胶囊基剂、冲剂、丸剂、颗粒剂、袋泡剂、气雾剂、滴眼剂、软膏剂、栓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中广泛被使用。

包合技术可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增加制剂的稳定性[7],因为客分子被包结后很难与外部环境作用,所以即使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仍能保证药物的稳定[8];包合技术掩盖一些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少刺激性减轻不良反应,降低毒性;包合技术改善药物的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原因在于形成包合物后增强了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改善药物的利用度;包合技术可以使液体药物固体粉末化,便于制剂制备。

如为了控制麻葛感冒胶囊的质量,李琰等[9]以薄荷脑为指标,采用加速试验法考察了挥发油经β-cd包合前后的稳定性。

在加热条件下,包合物中薄荷脑损失很小、而混合物加热后,随温度升高而损失增加,甚至无法测得薄荷脑含量。

目前包合技术已经在中药挥发油产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加速和带动了中药挥发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开发。

相信,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β-cd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 微型包囊微型包囊技术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半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 (囊心)包埋成微小囊状物的技术。

药物经微囊化后可根据需要制成散剂、片剂等不同的剂型,被认为是药物达到缓、控释及提高靶向性的有效手段。

微型包囊制备方法主要有冷冻干燥法、吸附-包裹法、喷雾干燥法几种[10]。

以往多以凝聚法制备微囊,近年来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

游海等采用喷雾干燥法将蜂胶制成水溶性的蜂胶微胶囊粉末,其中以早大米制备低de值、高水溶性的液体麦芽糊精作为蜂胶产品的微囊壁材[11]。

产品水中分散性好,呈均匀的乳状液,有利于人体对蜂胶的吸收;包埋率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保质期。

采用微型包囊技术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提高靶向性、稳定性,同时降低不良反应,有效减少了复方配伍禁忌等优势特点。

但中药微囊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在生产上包裹方法和包裹物还都很难统一,操作方法不连续,不利于联动化生产。

其次由于剂型本身载药量少就要求提纯工艺水平高,从中药化学发展角度分析,中药成分还有很多尚未明确,囊心物质的制精工艺也就成了中药微囊制剂工艺的研究方向之一。

微囊化技术以其显著的优势备受青睐,但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努力攻克这些难题的同时,微囊化技术也将日益成熟。

相信随着中药制剂工艺的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的深入,微囊化也必将对中药制剂领域产生深远影响[12]。

6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大孔吸附树脂(microporoue adsorbing resins)是一类具有吸附性的有机高聚物,具有微观网状空穴结构,颗粒的比表面积大,具有一定的极性基团,使得大孔树脂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网状孔径有一定的范围,使得大孔树脂对吸附成分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利用其独特性质,再与洗脱技术共同完成分离、纯化的目的。

大孔吸附树脂化学稳定性高、比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速度快,而且解吸条件相对温和、再生利用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易于构成闭路循环,且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直到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工作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