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作者:盛捷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摘要: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

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

相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确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31-02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三角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正视这类问题,找到解决它们的切入点,有利于扬长避短,达到更好发展的目标。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

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由“政治挂帅”转为“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指标的高下成了政府、官员优劣评价的直接依据,由此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运行加以不适当的行政干预。

其主要表现大致如下: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阻滞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外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

二是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经济纠纷时往往偏袒本地的企业。

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突出表现为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不少地区在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之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但是,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不少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当严重。

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之间竞争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布置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

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

产业同构是长三角一直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个城市造汽车、8个城市搞石化,还是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

据测算,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则高达0.97。

4.区域公共问题凸显。

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

长三角拼土地、拼资金、拼环境的投资拉动型外延增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高,造成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水体、土壤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三废”排放激增和食品安全危机等,致使长三角成为中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

5.持续发展能力问题。

长三角地少人多,资源贫乏,尤其是事关工业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大都依赖国内外市场供应。

因此,这里不仅人口密集(包括外来务工人员),而且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从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到今天日益增多的外资项目)。

在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方式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工业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保压力已经十分严重,能否持续发展将迎来日益尖锐的挑战。

长三角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进入低谷或调整期,有的产业集群甚至难以为继。

二、长三角经济问题的解决之策解决长三角的种种问题,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区域市场、产业与制度的一体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地方政府仍然拥有大量的经济资源,并且掌握着强大的行政力量与管制手段,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政府授让资源于市场、还权于企业的过程,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则是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制度是一体化的保障。

创新一体化机制,必须要从政府、市场与制度三方面着手。

1.政府取向。

坚持政府的改革方向,还资源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最终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切实改变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过多,而公共产品和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上来,转移到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上来,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借鉴国外都市圈治理经验,可建立权威性组织,赋予其相应的资金支配权和审批权,以协调区域内重大问题。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经济近年在土地、环境、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方面受到的制约,也比其他地区更加突出。

而外向型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迅速扭转金融危机下的被动局面,迎来新一轮的春暖花开,更离不开其以创新为内核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市场取向。

区域市场的整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的基础上,大力倡导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的联合、整营。

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域,提倡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兼并活动。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能使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效地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

通过企业之间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改善企业间过度、无序竞争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整合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产业关系,增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结构。

3.制度取向。

第一,GDP指标只衡量行政辖区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已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将经济增长的统计框架由单一的GDP体制变为GDP与GNP双轨制,将属地原则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为更加灵活的属地和异地并存的税制。

第二,中央政府应制定更为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

除了考核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对其在社会管理、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工作中成绩的考核,以引导其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研究“十二五”时期是长三角崛起成为全球城市区域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时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长三角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长三角在“十二五”时期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任务亟待推进。

1.促进产业价值链分工,推动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

产业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环节。

“十二五”期间,区域内的产业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产业价值链高低进行分工。

大城市具有较好的商务、资金、人才、科技优势,应聚焦发展产业链上的高端环节,走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产业体系的高端化、服务化和知识化。

中小城市具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更有利于从事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如加工、制造等部分。

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要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并为周边城市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

中小城市则要以产业配套协作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

努力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2.推进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建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时期,社会民生、环境等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

一是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统一民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已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需。

随着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将使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人员的双向流动加剧,医保、社保、公共治安等方面的对接将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员保障。

二是随着产业合作的日趋紧密,一个共防共治的环保体制亟待建立。

长三角各城市间的水域、空气、土壤相连,必须在环境治理上加强合作,以保障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发挥好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环境建设。

机制建设对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来看,长三角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法治化进程还有待推进。

这就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一些传统的经济领域退出,同时更多地体现监督、协调、服务和引导职能。

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和垄断,使区域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进入市场并获取各类资源要素。

二是建立起跨地区的各类市场规则体系,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开放,促进区域内法规、政策的一体化,实现各种要素在区域内的无差别流动。

4.一是深化区域港口合作,构建优化整合的集疏运体系。

鼓励各港相互投资、参股、合资建设码头和物流服务体系,以资本为纽带加强长三角地区港口群在经济、岸线、布局、功能、航线、集疏运、航道、市场等方面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推动建立统一的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发展政策、市场规范、信息平台、人才就业等机制。

二是以航运金融为突破口,加快现代国际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长三角地区的资本运营与产权合作,加快资本流动重组。

5.协调产业布局与规划,做好产业集群的整合提升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功能以及已有的行业优势,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与设计平台以及多层次的资金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快区域内企业的兼并、重组、联合步伐,共同组建区域内企业的“联合舰队”,突出互补关系,共同做强做大。

三是搭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平台,如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信息一体化平台,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长三角宽带网。

随着长三角地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深入推进,对于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为长三角成为中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 葛佳慧.放眼长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各异[J].公共企业,2011,(10).[2] 陈辉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4).[3] 韩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