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诗意优美散文随笔

最新诗意优美散文随笔

诗意优美散文随笔内容简介:如果你以为,只有住在很漂亮的房子里才有诗,只有在各种美景之间留恋才是诗,那你真的不懂诗;同样的,如果...如果觉得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欢迎同学们阅读《诗意优美散文随笔》,此文网小编精心推荐,欢迎学习交流!第一篇:人生充满劳绩,但还是应该诗意的栖居如果你以为,只有住在很漂亮的房子里才有诗,只有在各种美景之间留恋才是诗,那你真的不懂诗;同样的,如果你以为远方只有走到不同的地方才叫远方,那你就永远不会有远方。

诗和远方,诗是内心不老不死的雅望,远方是一种对生活实际的跳脱。

壹前几天郑州街头一位外卖小哥在路边伤心哭泣的新闻,让很多人感动,可能因为每个人都在里面感受到生活不易,很多人仅仅只是活着,真的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一位路过的阿姨问:“半夜三更,你在这哭啥呢?”小哥说:“我刚才又白跑了。

”,原来,因为送餐迟到了10分钟,顾客大骂后退单。

小哥带着哭腔说:“我得自己承担这一单损失,之前送的五单,都白跑了,我觉得自己太没有用了。

”都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十几块钱,一个大男人就这么哭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6岁的快递男孩长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跟着父亲的一个工友,帮着送快递。

很多人在眼前的生活当中竭尽所能,还唯恐不够。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没有人愿意疲惫不堪。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一直非常火的两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诗人荷尔德林也说:人生充满劳绩,但还是应该诗意的栖居。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将生活过成诗和远方,每个人都想去看看贝加尔的湖,看西藏的云,青海湖的水,但很多人最后只能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能看着身边的七八九个人。

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过,而是因为不能。

贰每个人都必定要先解决实际的需求,温饱之后才能开始精神生活。

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现实,可能是苦是累是无比的沉重。

但诗和远方的美好,也必定根植于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里,必定与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相伴。

诗是生活,远方也是生活。

知乎有个问题:什么是诗和远方?什么是苟且?很多人的回答表达的大概都是:苟且是现实的自己,诗和远方是梦想当中的自己。

唯知乎网友天方夜的回答深得我心:“诗与远方,根本在诗;心中有诗,就有远方。

心中没有诗的时候,在苟且。

心中想起诗的时候,在远方。

”如果心中有梦想,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那么如何生活,都不是苟且。

即便你每天努力工作,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没有时间出去,这不是苟且;即便你生活节俭,省吃俭用,别人游遍名山大川,你还在眼前的三线小城,也不是苟且。

同样的,如果内心没有美好生活的看法,没有对美好的追求,那么去的再远,也非远方。

即便你和旅行团走遍了世界,看过了所有的美景,但回来之后,生活没有丝毫改变,这不是远方;即便你拥有海边别墅,日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种美,也不是诗。

诗和远方,不是一定要完全改变眼前生活的样子,而是要懂得从眼前的生活当中发现美。

走出去容易,将生活过好过美很难。

叁说起诗和远方,很多人都会想到高晓松,他大学未毕业,背着吉他走向远方,开始的时候和他同行的,是老狼。

后来高晓松将诗和远方过到了国外,两年行走,两年出游,他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远方,更看到了心中的诗。

他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

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但正如他说的,回到内心深处,高晓松的诗和远方,不是对眼前生活的不满,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达观,他写过这样一首诗:以前人们在四月开始收获,躺在高高的谷堆上面笑着,我穿过金黄的麦田,去给稻草人唱歌,等着落山风吹过,你从一座叫“我”的小镇经过,刚好屋顶的雪化成雨飘落,你穿着透明的衣服,给我一个人唱歌,全都是我喜欢的歌,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等候鸟飞回来,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我给你写信,你不会回信,就这样吧!这首诗写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以顺其自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还有另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也将别人眼中的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的田野,他是苏轼。

苏轼前半生可以说顺风顺水,一路高升,但在后半生,命运放佛开了一个玩笑,又放佛是以前的好运用完了,所以一路向下。

被贬到黄州,成为一介农夫,但他没有地,地是当时在黄州当官的郡守租给他的,日出时他赶着牛出去,日落时赶着牛回来,谁能想到,那个生活落魄的农民,竟是闻名于世的苏大学士。

到黄州的时候,已是一贬再贬,正是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就算中日郁郁不得志也是正常,但苏轼没有。

生活贫困,买不到瘦肉,就将肥肉做成了东坡肉,买不起羊肉,就买骨头,最后成了烤羊排。

在此期间,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临江仙》一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似乎东坡的生活,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什么,都是诗和远方的田野。

无论是高晓松,还是苏东坡,他们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只是易地而处,如果换成是我们,可还有他们那样的诗和远方吗?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能,可能剩下的也就是三四五斤的不满,七八九坛的不平和无奈。

肆很多人错误的将诗和远方理解成一种形式,以为走出了眼前的生活,去别人的远方,就是诗。

以为看过了草原的羊群,藏地的天空,无垠的沙漠,就拥有了远方,但这样的远方,只是外在的远方,而且需要依靠现实生活。

真正的诗与远方,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不老不死的雅望。

是人在眼前生活当中,向更高出雅望的情怀,他不在远处,只在心里。

他不是与现实生活的分离,而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微信公众号:玩你自己第二篇:盎然诗意盎然诗意清楚地记得多年以前的一个黄昏,我走在大蜀山南麓的公路上。

只见一位中学生背着书包一边看着周围的景色,一边吟咏着:“落日溅彩霞,羊铃行暮归……”出于好奇,我问道:“这是谁的诗句?”他惬意且自豪地答道:“是我的,你看。

”他指着远处的风景。

我一看:真的是落日溅起了西边的彩霞,羊群叮当的铃声就像粒粒珍珠,撒落在暮归的路上……“老师教你们写诗吗?”我问。

他开颜地点点头,还从书包中拿出一本《古典诗词欣赏》,翻到一页让我看这样的句子:“只要你觉得诗中之情笃实,诗中之气轩昂,并为古诗中雕琼镂玉的佳句而叹羡,为绝伦的才情而感动,诗和词就会成为你的知音,它就会使你远离浅薄卑缩,陡长才智……后来,我也从书店买回了这本书,并对照书上的理论颇有兴趣地读了一些唐诗宋词。

在这些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感到我国古诗词实在太绝妙了。

吟哦之中,便可明悟李白之豪放,杜甫之忧郁,白居易之畅达,苏东坡之雄浑,李清照之淡雅……这些诗词所包含内容也异常地广博。

上到社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下到山水田园、花草鱼虫、衣食住行等,真乃无所不包。

读之既可使人触类旁通地认识许多问题,也可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联想,启迪人的艺术思维。

我想,那位中学生之所以能愉悦地见景生情出口吟诗,也一定是他爱读诗所致吧。

读了一些诗词后,便也感到手痒了。

那天与家人一起去包河公园划船。

女儿见片片荷叶相连着,其间还点缀着朵朵荷花,便央求我吟诗。

我忽然想到汉乐府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便出口道:“田田荷叶飘满舟,点点荷花水上游……”大家听后连口称赞,我虽深知这样的句子并不合诗的要求,但也其乐融融地沉浸在与大家一起欢愉的氛围中。

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女儿闲暇时也爱读些诗词,有时也写上几句。

从她的作品中,我发现了我对她的影响。

这大概就是鲁迅行先生所说的“木匠的儿子早早认识锛凿斧锯”吧。

虽然,我俩在这诗词的领域中并没什么建树,但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心存的这份“与诗结成闺中伴”的悠闲雅兴,便成了我们启智悦心的精神享受。

此不也印证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吗!第三篇:文字是一片诗意的牧场在别人的眼里,文字可能就是白纸黑字那么简单,顶多把它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或者平台,然而,于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心里,它就是使人诗意栖居的牧场,生命到了那里,无论是伫立还是远看或者散步,都能给人带去无限的遐思和惬意。

老实说,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此感觉,是随着阅历的不断提升还是阅读能力的逐渐增强或者更简单点说是自己开始用我手写我心?反正不管怎么讲,当下的我已经把文字当作一片诗意的牧场,并且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深!是的,不可否认,十几年前,我可能与众人一样,只把文字当作文字本身,或者是看作表达自己情绪、想法的一种宣泄,如此而已。

但最近这两年,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著作,尤其是那些经典中的经典之后,感觉文字好像不再是文字那么简单了,而分明是一片海域、一片树林、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片诗意的牧场,生命伫足其间,时间飘离在时间之外。

读好的文字就是一片诗意的牧场,使人心旷神怡,视野开阔,充满想象的多维空间。

这里我撇开诗集文字,就拿散文、随笔说开去也同样能令人心向往之而产生无限之思。

是的,当我第一次邂逅台湾女作家简禎的那瞬间,我一下子惊叹莫名原来文字还可以这么写,这么用。

记得当时我一个人坐在海堤上,看着头顶上飘飞的云朵,和云朵下来来回回的船只,可能出于无聊,就捧着手里刚刚买来的新书简禎散文,随便看看,可谁能想到,此书不仅回来成了我的枕边书,而且很快成了我的私房书。

此书让我一读再读,读到后来竟然有许多章节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为此,我也感到吃惊,是什么原因让我到了如此地步,如此爱不释手,我不停地追问,难道仅仅是被作者文字表象所带来的美所征服还是另有其他缘故?说真的,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在作者文字的背后隐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诗意,而这诗意无疑就是一片青葱的牧场,不仅养眼而且养性。

说句真话,在中国的作家里边,除了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先生之外,我最喜欢的作家要数路遥了。

路遥一生写过几个中篇,人生是中篇里最好的,也最有名的,还写有平凡的世界唯一的一部长篇,获得了中国小说最高奖,老实说我不看好此作品,我更看重他写完此篇之后的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和小说比,随笔的文字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学识和内涵,也更能看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文字背后蕴藏着生活历练与洞察社会、人生、岁月的性灵以及处事态度,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文字背后有没有张力与诗意,无疑,路遥做到了,而且不露山不露水,但字里行间就是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柔情,一字一句一一读来,将生命、灵魂带到了牧场,给人无限的遐思……我从来就不否认,一般人写的书我不看,不是因为我高傲,而是因为读他们的文字实在是让我精神疲惫,不仅使人才思枯竭,而且连仅有的一点文字感觉也消失殆尽。

所以,挑剔的我对文字的要求向来很高,可能是高的缘故,就促使我不停地寻找,当我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一本书叫做这一代的事,作者是董桥,此人进入眼帘还是首次,但这首次就成为我永久的铭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