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仁”的实践价值不仅是纯粹的思辩性体系,而是对人性解放、民众人格升华的终极关怀。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实现方法,从个人理想的培养到治国的社会行为准则都有深刻内涵,它包括个体、群体的思想行为和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论语》中儒学思想的另一核心是“礼”,孔子一生都在提倡“礼”。

要求恢复礼制,提倡“克己复礼”。

孔子所处时代礼的观念包含着政治上的君臣之礼,家庭中的长幼秩序及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会受到其生存环境、文化传统诸多因素构筑的思想体系的制约,任何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其社会历史时期“礼”这一观念的影响。

可见孔子学说中的“礼”指的是礼仪制度,伦理道德。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他的“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道德伦理秩序,是一种高标准的“礼”。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以诗论礼,他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

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他对学《诗》作用的具体阐述。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在他看来,学诗,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修身之本,就其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学诗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处事经验和施政能力。

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集结。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是对孔子儒家传统教育科学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实现个体人社会价值的深刻意义。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被打乱。

孔子在极大的忧虑中深思着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

提出“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民心,才能拯救国家,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

在孔子的社会理想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仁爱的境界精神。

为此,他需要一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人才去实现和推行他的教育思想。

他们身上有着弘道和行道的志向与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可见培养具有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志士就是孔子的教育理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对教育作用目的的理论概括: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人格发展所起的作用。

由此可见,孔子是我国道德学说的伟大构建者。

他希望每个人都应为促进家庭的和谐美满、国家的繁荣、社会稳定而完善自己。

齐家、治国,是教育为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态度,他一生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知识,是后世学者的典范。

无论自身还是要求学生“学而不厌”,“敏以求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注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孜孜不倦的学习中而感受乐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精神。

他常以学习“不进则退”来策勉自己和学生。

孔子的以学为乐、以学为荣的思想贯之以《论语》之中,他主张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成就伟大的人格。

对于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不分年龄长幼、出身贫富贵贱、地位高低、聪慧愚笨、种族、地域、善恶、远近、亲疏,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具有民主思想和公平意识。

孔子教学的内容使用的是被尊为“六经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科书,在儒学思想体系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

他把《诗经》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孔子对诗理解的阐述。

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儒学思想中的育人目标及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属道德修养范畴);“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属基本技能的范畴);“书”指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指一般的数学知识和天文地理阴阳历法知识。

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部分内容。

孔子的教学也并不完全按教课书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往往是以其弟子提出的某一特殊问题或其周围实践为话题,讨论教学内容,阐发对问题的看法、认识。

除上述学科外,孔子的教学内容还包括社会层面的国家、政治、战争、耕嫁、祭祀和个人修养的事父母、亲朋友、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还常利用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生活事件为内容,以具体的实践问题为议题展开情境性极强的针对性教学。

且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其学文”,把“做人”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把教学过程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学、思为习得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习、行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躬行践履”。

孔子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重视和实践着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

并以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

这教与学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习方法、过程的内在联系,是中国最早的教学过程阶段论。

孔子教学方法领域创造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著名论断。

孔子的教学方法强调“践履”和“体认”,“多闻阙疑”、“疑思问”;孔子还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得出合理的答案。

他注重的是切磋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

子贡请教孔子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通过互相启发来增进学识的。

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

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对于施教对象。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主张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和方法。

孔子重视诱导式启发教育,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苦苦思索而不解时,不去启发,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不去开导。

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就不再教诲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