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正义一、西方思想家对于正义问题的论述(一)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正义思想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早期的法律一词即是希腊正义女神特密斯和其女儿达克的名字。
在古希腊人看来,正义和法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正义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
最早用哲学语言论述的是阿纳克西曼德,他认为“正义在于世界上的诸种事务按照其本性运动,宇宙间的一切因之保持一个和谐的秩序,在这个秩序里各种事物各得其所”。
如果古希腊的阿纳克西曼德只是隐晦的表达了希腊人的法律观念的话,那么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直接论述了法律问题,并明确的将正义通自然法结合起来,他还认为正义和非正义是相对的。
他强调“斗争就是正义”,主张成文法,反对过时的习惯法,但是他更认为自然法则决定和支配一切,是法律的主宰。
显然,此时他已经将神的法律即自然法或者正义视为人类法律的基础。
他们主张人人各得其所,而法律的作用就是维持这种正义的秩序。
当时的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主张正义是人类除了智慧、勇敢外的一种美德。
柏拉图指出,法律正义的更为本质的含义在于法律是“理性的命令”。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城邦及其本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法律的起源以及法律和正义的关系。
他认为城邦国家是不能没有法律的,正义是治理城邦的最基本原则。
城邦国家要实现人类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必须有秩序,要伸张正义。
法律就是秩序,良好的法律产生良好的秩序,而法律又是正义的保证。
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标准的正义。
其观点在于:1、法律具有正确性、公正性、稳定性,因此国家应由法律而不是一个人来统治。
2、法律的正义性决定国家应该轮番治理。
3、法治要求执法和守法。
人们的准则必须是合乎正义的良法。
总之,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相对于前人来说是“矫正的正义”,即正义是一种品德,是人类内在的。
对人不加区别的平等就等于不平等了。
伊壁鸠鲁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因此他就站在社会契约的立场来解释法律和正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他的基本观点是正义只存在于人们的交往中,只是这种交往中所签订的互不侵犯的条约。
他还认为只有被法律所确认的正义才会更可靠和真实。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给法律所下的定义是,法律乃善良公正之术,进而把法律区分为正义和不正义的学问。
他认为法是实现正义的工具。
欧洲中世纪的法律思想带有神学的色彩。
(二)近代关于正义格老修斯认为自然法即正义本身。
它认为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它指示任何与我们的理性和社会性相一致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
他认为正义有三种来源,基于事物的本性,基于客观事物的本性或者基于契约。
他说:“自然法不但尊重那些由自然产生的东西,而且尊重那些由人类意志产生的东西”。
霍布斯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之前是战争态,为了摆脱这种野蛮状态产生了约束行为的自然法。
民约法也即实在法,是根据社会契约制定的法律。
自然法和民约法其实都是法律,只是前者为非成文,而后者为成文。
而且两者的区别还在于民约法有强制性,自然法则没有。
像其他古典自然法学派一样,霍布斯也将法律和正义联系起来,并且说正义根源于第三天自然法则即信守契约。
他认为正义的含义是各期所得,而这只有在有了国家和法律,明确了所有权的社会才由可能。
同时他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的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哲理法学派代表人物康德认为,法和正义是统一的。
他认为所谓公平或者正义,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按照普遍自由的原则,即道德而行动,就是合理的划分各个人的权利,使大家自由,而法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
同样的哲理法学派人物黑格尔则赞同古希腊的思想,认为法是维护社会统一的秩序,而正义就能反映这种统一。
体现法的正义性通过刑法的办法,因此刑罚就是体现出来的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
功利主义学派对正义的理解休谟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是又有一些不自私即有限的慷慨,这就表现为同情心、怜悯心,即人类的道德性。
道德是正义的源泉,自然状态下,由无主物到占有只是具有混款的状态,只有当大家都承认对方的占有时,该占有才能成为稳定的占有。
边沁作为功利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都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而对于社会或者政府及其措施来说就是应该追求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他认为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法律制定出鼓励和惩罚的办法。
社会法学派庞德接受了乌尔比安关于“法律乃善良公正之术”的命题,他说“法律的终局在于司理直道”,不过庞德的理解不同于自然法学派,他将正义解释为所在社会所能祈求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它把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小到最低程度,使之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而这种正义正是通过法律实现的,也是法律所追求的目的。
(三)现代自然法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罗尔斯作为新自然法学的代表,以提出一种信的正义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正义的更多含义是指平等,因此他的正义理论就是要解决平等问题。
正义原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平等原则,是正当原则。
这意味着正义所要解决的只是尽力消除产生差别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来源有两种,一是来自于社会和文化,二是来自于自然。
他的正义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
他认为,对于我们来说,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社会的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
也就是说,正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合理的确立各种权利义务的原则,他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政治制度之中。
二、正义的分类罗尔斯总结历史上有关对正义分类的论述的基础上把正义区分为实质正义、形式正义、程序正义。
(一)实质正义所谓实质正义是涉及社会和个人怎样对待和处理有关人们的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安排和态度。
其中又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
社会正义主要考察了政治正义和分配正义的问题。
在个人正义中,只要强调关于职责及其良心拒绝和非暴力反抗。
所谓职责是正义制度对个人提出的正义要求,而良心拒绝和非暴力反抗是一种特殊的个人正义,即在一种社会整个制度是正义的但在某些法律制度中出现了不正义时个人应该如何对待的问题。
(二)形式正义形式正义就是“作为规则的正义”或者法治。
作为形式正义的法治包含四个原则—可行原则,普遍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自然正义原则。
(三)程序正义顾名思义即活动过程的正义问题。
罗尔斯认为这种正义有三种:一种是完全的程序正义,它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对什么是公平的分配有一个独立的标准,一个脱离随后要进行的程序来确定并先于他的标准,其次设计一种保证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序是有可能的。
第二种是不完全的程序正义,即有衡量结果是否公正的标准,但是没有完全保证其实现的标准。
第三种是纯粹的程序正义,即它只存在程序自身的正义问题,无所谓结果的公平与否问题。
关于正义的实现,人和人的交往应该遵循平等原则,才能实现和谐状态。
不能把别人当工具,当客体。
实现正义就是要实现平等原则,坚持人于人无冲突、和谐。
正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和谐。
三、社会不正义的表现1、财富的分配不均,人与人存在压迫和剥削。
2、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均,垄断产生3、资源的合理配置存在问题四、正义和法律的关系法律是体现正义的一种手段,主要指制度、社会性正义,是一种制度安排、技术。
法律决定社会正义的整体问题:通过立法—分配正义,抽象、一般正义、事前正义通过司法—纠正的正义、个别、事后的正义通过法律人—正义的化身、活的正义法的合理性问题A 各学派各时代的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理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表述为logos nous.Logos意为(1)收集、聚集(2)言谈、命令赫拉克利特认为:理性是万物生成的根源,指的是规律、逻辑。
苏格拉底是西方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的后继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都强调法律是理性的命令,法律是神祇和理智的体现,因此法律的统治就是上帝和理性的统治。
他们强调辩论的方式和技巧。
Nous:意思表示看,忽然顿悟。
指事务的精神、理智,使事务的运动井然有序,指真理本身显示的方式。
Nous后来又有了法律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其中理论理性又称为认识理性,这种理性从广义上理解即科学论证,从狭义上理解即把握原理直观。
所以实践理性又称为伦理理性,表现为事务的善。
中世纪中世纪的代表法学家阿奎那认为,人类的行为准则和尺度是理性,法律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
他把理性和法联系起来,认为理智有使人从意志发展为行为的能力,对人起主导和指挥的作用。
因此只有体现理性的法才是真正的法。
他对法律所作的分类中,永恒法被认为是神的理性的体现,是上帝用来统治整个宇宙的、支配宇宙的根本大法。
而自然法是被上帝用来启迪人类理性的法,是上帝用来统治人间的法律,作为理性法则。
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后来宗教改革后,开始主张无神论。
康德(哲理法学派)在哲学上他被归属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因为他认为有两个彼此无关的世界—现象界和本体界。
而人的认识只能达到前者,后者只能靠信仰来把把握。
他的“二元论”也把人看做是二重性的存在物。
人的二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就其构成和能力来说,人包括肉体和心灵两个方面。
人的心灵有三个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
理性是人心灵的第三种认识能力,也是人所具有的最高的认识能力。
理性的功能是对感性的经验材料进行再次组合,并企图达到对事物本质或者本体的认识。
但超出这个能力,必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
他把这叫做“理性的二律背反”,即相互对立的两个结论的并存现象。
他将理性分为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
黑格尔(哲理法学派):将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绝对理性(又称为绝对精神)。
理性的本质规律是统一的,本质论和意识论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其中本质论区分了人和其他物种的理性,他们认为人才有理性。
理性还有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之分。
理性和感性相对,理性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
理性是对感性的把握。
17—18世纪,“合理性”被理解为对人的行为提出的一个评价标准和追求的目标。
B 合理性的理论来源哲理法学派代表人物黑格尔最早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同时,他还提出现实不等于现存,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是现实的,只有符合规律的东西才是现实的。
他认为,合理性等于必然性。
C 合理性的分类马克思·韦伯将合理分为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
资本主义社会是合理的,这种合理即形式的合理,追求目标、价值的合理性,实质的合理是不存在的。
实质合理达不到,就如同永远无法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
我们再进行活动时,对愚昧的东西不能盲目的追求,要使用科学的、数学的手段,用逻辑的思维对事物进行预测和冷静的思考。
合理性可以概括为四类,依照逻辑合理性的递增为:(1)言之有理—语言文字的服人(2)合乎逻辑—思维的规律性(3)人人之礼—社会生活符合人文之理(4)自然之礼—真理、合乎事物的规律。
D 法的合理性问题的评价对法的合理性评价有事实评价和价值评价两种,法的合理性评价和合法性评价共同构成法的科学性评价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