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的《非攻》 ppt课件

墨子的《非攻》 ppt课件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文言文断句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 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 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 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 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 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 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 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 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 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 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 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 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 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 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
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 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兹:通“滋”,更加。 甚:严重
明确: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
就更加严重了,罪责也更加深厚。遇到这种情况, 天下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指责他们, 说这些是不道义的。
③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
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 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 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 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 通了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 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 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 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 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 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 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 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 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 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 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 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 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 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 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 用的标点。
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园圃:种树之地曰园,种菜之地 曰圃。此为偏义复词,圃无义。 非:反对,指责。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明确:(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到别人种 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窃别人的桃子和李 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那些执 政的人抓到后,就会处罚他。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 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 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 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 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 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非攻
墨子
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 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 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 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 用”,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 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 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 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 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则:却 从而:跟随他而且 誉:称赞 别:分别
明确: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 君子却不知道指责了,跟随他而且称赞它, 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 分别吗?
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 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则1:于是,就 则2:却 辩:同“辨”,区别。
明确: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分辨出来并指 责它;做了大的错事,攻打别国,却不知道 指责了,跟随他并且称赞他,说这是道义的。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 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 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 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 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 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 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 所以才要“通习”之。
Hale Waihona Puke ⑤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是以:因此
乱:混乱
明确:因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 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反复阅读文本,依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