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 分钟总分:63 分一、(2019 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9 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 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 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 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 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 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 歌曰: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老人所唱的歌, 后人称《击壤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 人事变迁, 老友难相见, 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 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景象凄凉残败, 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 诗歌中说的“不我招” , 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 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 祝友人前路顺利, 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 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 除此之外, 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答案B “景象凄凉残败”错, 从全诗来看, 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 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 答案①对比: 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 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 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 却触动诗人的离情, 更显悲哀。
③用典: 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 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 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对于手法题, 第一步, 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
第三步, 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 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 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 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 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 顾我堪羞恋宠荣。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运用“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语气上颇为沉重。
B. “朝廷”与“闾里”对举, 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 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 可以看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 对于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意。
4. 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答案B “朝廷”代指“为官” ,“ 闾里”本义是平民、邻居,这里是“退休”。
“朝廷”“闾里”分别指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 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诗人也并未对其表达同情。
4. 答案①磊落刚正, 心怀天下。
在朝堂之上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
在荣宠面前保持戒慎警醒之心, 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
敢于以人为鉴来剖析自我, 并指出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酬赠入手, 结合整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首联“几人今复振家声”指出了应继承和发扬家风。
颔联运用“朝廷”和“闾里”的对比, 表达对张卿以清终始的敬佩。
颈联“犹慷慨”与“益聪明”描绘出一位老当益壮的致仕官员形象。
尾联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处境,一个与“长松野水”为伴,但仍关心国事;一个仍在官场,但以张卿为鉴, 告诫自己莫恋荣宠,保持警醒。
根据以上分析来总结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即可。
三、(2019江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题目。
(9 分)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 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 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 《黄庭经》, 道经。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上片第一句表现了居住地的环境优美而又纯净, 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与之相比。
B. 下片前三句表明词人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享受这种自在的生活, 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 最后两句表明词人抱怨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 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D. 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
6. 请赏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答案D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有误, 应是较为婉转地表达。
6. 答案①“家住苍烟落照间”写出了词人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
②“苍烟”字面已包含着色彩, “落照”中虽没有出现表示颜色的词, 但其中暗含色彩, 引起人的多种联想。
③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 与龌龊的仕途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9 分)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 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 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 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 残灯落碎花。
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边塞景物, “黄云”“紫塞”“女墙”“乌啼” , 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 “落日”两句, 有远有近, 有动有静, 场面宏阔, 呈现出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 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7. 答案C “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理解有误, 本词虽然词风豪放, 意境开阔, 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马嘶声悲凉, 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 ,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 而非“戍边的豪情”。
8. 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 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
“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
“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落下,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来愈浓。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体会感情,分析所用抒情手法。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两句借景抒情。
当胡笳吹起时, 那呜咽的声音充溢着的是悲凉的情调, 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而“空城黑”三字, 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凄凉之意。
这两句在肃杀中寓以悲凉, 传达出词人已经蓄满的感情。
“秋梦不归家”直接抒情, 道出了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
“残灯落碎花”写眼前实景,词人欲“归家”而不得,希望于梦中实现心愿,但又无法入睡,只能在“残灯”前独坐, 落下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 一个“落”字使得境界全出,这是以景结情。
五、(2019 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9 分)石柜阁(节选)[注]杜甫石柜曾波上, 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 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 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 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 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安, 谢尔性所适。
[ 注] 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入蜀, 途经石柜阁所作。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一、二句描绘的画面:石柜阁高耸在起伏的波浪之上, 高壁的倒影好像在空中回荡。
B. 第三、四句中, 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色彩丰富, 又富有动感。
C. 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 以致辜负了奇绝的山水景致。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 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0. 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9. 答案C “痛恨自己生性孱懦”错。
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 无法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 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 不是痛恨自己的这种性格。
10. 答案①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 ②个人境况的不如意, 使他无法彻底放松, 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 ③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 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伟大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最后四句” , 锁定答题区间。
其次翻译最后四句, 了解其大意。
答题时可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情感(忧国忧民)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9 分)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 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 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 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 男儿莫顾身。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 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 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 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 还流露出羡慕之情。
C. 诗人多次出塞, 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
D.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 使作品显得有气势, 格调雄健, 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答案B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12. 答案勉励友人莫畏艰辛, 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 为保卫边关贡献良策, 为祖国奋不顾身;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