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4篇)第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摘要:在新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鉴于此,本文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策一、前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竞争也逐渐加剧,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时,也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加强恋爱、自我定位、社会环境、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鉴于此,如何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代生活,成为高校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现状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子女之间的法定关系,从广义上看,亲子关系是父母教育子女,同时子女对待父母的一种互动社会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而言,父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要比亲子关系好的大学生差。
研究还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造成直接影响,父母通体贴、温暖、关怀的态度对待子女,积极的培养子女自尊、自信、自立性格,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同样的父母严厉教育,会让子女产生自卑感,并让子女感觉无助,在社交中担心自己被人嘲笑,过分要求自己,甚至还会出现抑郁、敌对等现象。
2.师生关系。
从大学的教学情况看,师生关系要比中小学师生关系松散很多,同时在大学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很对,交流的内容也大多在情感、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等方面。
大学生虽然期望能和教师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交流,但是在独立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有所降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局限于课堂中的教与学。
此外,大学生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很高的地位,辅导员的态度、服务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比较相似,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相似,这就为他们紧密交往提供了良好契机。
相关研究表明,同学、朋友的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当同学、朋友之间相互自尊、自爱时,大学生的情绪、心理的健康水平也相对比较高。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1.加强家庭成员沟通。
步入大学后,家长同学生的交流沟通较为重要,父母将全部心血放在子女身上,子女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父母的心;此时,学生家庭离心倾向逐渐加大,他们希望根据自身意志做事,想摆脱父母的监管。
纵使学生很想独立,但是因自身和外界的种种限制,他们不能完全独立,使得学生矛盾。
为有效解决矛盾,学生家长应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让他们对彼此多点信任和理解,促使家庭更加美满和谐。
导致家长和学生之间关系削弱的原因包含以下几方面,(1)家长知识经验不能满足学生生长需求,很难在学习上还有思想上给学生一定的帮助。
并且多数学生回家后跟父母没有什么可说的,因此,交流沟通逐渐变少。
(2)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同家长的沟通方式逐渐从直接变为间接,且一般远离家庭,很少同家长正面接触,进而影响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等。
此时,学校辅导员可同学生家长多联系,告知学生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生状况,指引学生家长通过自身人格魅力解决同学生之间的冲突,做学生的榜样。
除此之外,还应指引学生多给家长打电话,告知家长自己的大学生活,便于彼此相互了解,形成和谐家庭。
2.促进师生对话。
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思想为对话和理解,基于大学生已经成年和大学教育的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淡,不像小学还有中学那样,师生关系较为亲密。
且部分大学教师的工作重心为传授专业知识,很少同学生交流沟通;辅导员也是给班干部召开例会,将思想组织教育和活动传达给班干部,之后由班干部将相应的消息传达给班里的学生,因此,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较少。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劣迹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开始,将以往的注重书本知识教学对话转变为人文价值对话,指引学生科学的思考,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而深入了解学生具体状况,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处,最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给学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往。
虽然大学生交往欲望较强,但是他们没有稳定的情绪、缺乏协调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极易出现一定程度的摩擦和冲突。
加之学生渴望友情,对人际交往抱有很大的期望值,因此,当学生的欲望不能满足时极易采取消极的交往态度。
导致学生交往受挫的影响因素为胆小、自卑、内向和害羞等,上述的因素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很多大学生觉得大学的友情没有中学时间的融洽,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且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定的虚荣、傲慢等特点。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矫正他们的交往障碍。
4.应用科学的交际手段。
在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口头和非口头交际是十分重要的两种手段,采用口头交际手段构建人际关系时,应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而采用非口头交际手段构建人际关系时,可以从空间接近、副语言、体态语言及视觉交往等几个方面进行。
在实际中,采用科学合理的交际手段,能极大促进良好人际关系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总结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也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柏晓姝.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心理健康对策[J].考试周刊,2014(72):172-173,[2]王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策略研究[J].黑河教育,2014(1):51-53.[3]钟静,吴金庭,李诗宇.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及学习状况间关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6.[4]杨红梅.滇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8):213-214.作者:陈成单位:贵州大学资环学院第二篇: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与人际关系研究摘要:采用网络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RSE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从郑州某高校随机抽取250 名大学生进行网络疏离感、人际关系以及自尊水平调查,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结果表明: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关系在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疏离感;自尊;人际关系0引言网络疏离感是指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个体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支配,因而内心深处不免产生茫然、困惑及不解。
网络疏离与网络成瘾不同,网络疏离所关注的是较为正常的群体,而不是沉溺网络无法自拔的病态群体。
孔祥娜(2006)采用量表的方式,以甘肃省兰州市五所高校927名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这在我国尚属首例,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和网络疏离之间的关系为正向[1];嵇东海(2010)对重庆市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和自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网络疏离感包括茫然、异化、被控制和毫无价值等,其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自尊和网络疏离感总分以及不同维度之间为负相关关系[2]。
自尊是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感受、认知和评价自身的特定方式。
它对个体的自我认识、情感、动机以及人生目标都影响极大。
就国内的研究情况而言,关于自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影响自尊的因素到自尊支持系统都有系列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学者对于它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3]。
姜晓燕等人(2012)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自尊水平明显比对网络倾向不高的大学生低,网络成瘾者对于自己的行为更容易自责、退避以及幻想,很少真正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或者寻求救助[4]。
除此之外,学者对于自尊和社交之间的关系,也有大量的研究。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心理学家指出,人际关系状况和个体自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eary(1957)指出,人之所以有社交方面的需求,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尊感[5]。
所谓人际关系,狭义层面而言,是通过人和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能够感觉得到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
对于人际关系,国外学者L.Altlnan及Taylor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指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般由四个阶段构成,即定向阶段、探索阶段、交流阶段以及稳定阶段。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与幸福感关系。
国外学者Sphzberg(1987)等人研究表明,对个体而言,人际关系良好意味着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并且感到满足和幸福;与上述情况相反,若个体社交能力弱,则意味着人际关系很难保持稳定并且很容易觉得孤独[6]。
夏俊丽(2007)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编制调查问卷,研究表明,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7]。
近年来,有关网络疏离感的研究逐渐增多,嵇东海( 2010)研究证明,自尊与网络疏离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能够很好地预测网络疏离感及其各个维度[2]。
另外李梦霄(2015)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越良好,其体会到的网络疏离感也越小[8]。
然而鉴于对网络疏离感、自尊与人际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在本文中对此做具体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1研究方法1.1被试抽取郑州某高校25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测试,完成后收回试卷。
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1份,受调查群体在生源地、独生子女、专业三项人数分布较不平衡,其余各层次分布基本平衡。
1.2研究工具1.2.1自尊量表(RSES)自尊量表(RSES)系国外研究者Rosenbe在1965编制的,共包括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
该量表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信度与效度都很高。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0.88。
1.2.2网络疏离调查量表该表由嵇东海等人(2010)主持编制,量表共由25个项目共同构成,详细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即茫然无目的、陌生、被控制及无价值,主要运用7点量表评价法,信效度良好。
1.2.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表由郑日昌等人编制,总共包含28道题目,采用“是”或“否”的方式作答。
如果选“是”,则获得1分;如果选“否”,则得分为0。
分值越高则说明人际关系干扰程度越重。
总分低于8分说明干扰因素少;总分高于9分且低于14分说明存在一定干扰;总分高于15分低于28分,说明干扰非常严重;若总分高于20分,则说明干扰极其严重。
该量表的信度及效度都很理想。
2结果与分析2.1相关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见表1、表2和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