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月一

十月一

十月一
十月一与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民间谓之“十月朔”,又称“祭祖节”。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南北方都是如此。

关于祭祖节,还有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生意很好。

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

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之生病而死。

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

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

”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

”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

”在场的人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

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
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在祭祀时,要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纸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十月一不算大节,但没有一家不认真对待的,在敦煌也是如此。

十月一的晚上,人们拿着香烛、酒水、糕点、麻腐包子、炒菜、时令水果等祭品,在十字路口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

先画一个圈,烧纸、祭酒、焚香,主要是“给亲人”的。

然后再画一个圈,是给那些无儿无女的“孤魂野鬼”的。

祭奠时,主祭者口念祭语,一家人下跪磕头,把酒水等祭品洒在地上,叫做“泼散”,表示请逝去的亲人享受祭品。

烧纸有个讲究,必须烧焚得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

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所以十月一日烧纸祭奠,特别认真细致。

这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

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

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

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敦煌还有十月一蒸麻腐包子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蒸包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

用麻腐拌萝卜、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油香细软,是富有敦煌特色的食品。

十月一诗歌
无名氏
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

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