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中央企业有30家上榜,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均位列前10名。

中国石油在今年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

面对中国国有企业漂亮的成绩单,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国的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

60多年来,广大国有企业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强国富民铸辉煌新中国经济是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

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那时的中国,就连一根最普通—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文=白天亮的铁钉也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注定无法强大,国有企业历史性地承担起重任。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钢铁!在曾被日本人断定“只能种高粱”的鞍钢,几千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竣工投产,兴奋的工人们特意把首批生产的无缝钢管作为礼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用钢钎砸开冻土,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了厂门。

这种名为“解放”牌的汽车结束了中国被称作“万国汽车博览会”的历史,在此后几十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第一架飞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国有企业以不懈的努力、艰难的探索,铺就新中国经济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今天,广大企业承载着强国富民的梦想,继续书写辉煌灿烂的篇章。

站在2008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们无不为其晶莹剔透的模样而赞叹。

9843个球和20670个杆组成的钢结构、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双层气枕充气膜……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奥运工程中自主创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见证。

如今的中国国有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背后,闪动着企业奋斗的身影。

神舟飞船、嫦娥一号、“歼十战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奉献着一项项科研成果。

非典突袭、冰雪灾害、汶川救援……特殊时期,总有大量企业以强烈的责任感挺身而出。

据统计,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

数据研究显示,国有企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从资产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资产量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各类企业约45%;从人力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就业人数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其他企业约190%。

改革发展焕新颜1985年,日本一位经济学家在对中日企业作对比后断言:中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这个结论或许不够客观,但足以提醒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去重新审视当时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什么?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理性反应的竞争主体。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工厂,虽然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的确离“现代企业”太远太远。

要让企业变成真正的企业!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经历利改税、承包制种种探索,直到1993年中央提出“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改革之路。

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悄悄地“改名换姓”—企业大门上最抢眼的“招牌”,不再是“××厂”、“××总厂”,而是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与之相伴随,企业领导班子中有了不少新的职务:“总经理”、“董事长”、“董事局主席”、“外部董事”、“监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如今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已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

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中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已接近70%,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5万亿央企国有资产中的80%集中在上市公司。

2004年,宝钢集团率先试点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建立董事会,这一事件被称为“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新闻”。

宝钢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再是国资委任命,而是由公司董事会进行选聘,负责日常经营。

“外部董事要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一批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外部董事人选,实现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权制衡。

“授予董事会部分出资人权利”—董事会开始拥有重大投融资项目的决策权、选择考核经理人员的权利,更好地解决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目前,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的已达24家。

改革激发着企业的活力。

更强的竞争力—1978年,全国国营企业的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亿元。

如今,123户中央企业一个月的利润总和就能接近1000亿元。

更灵活的运行机制—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全面建立。

更加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走出去”。

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地区投资设立的境外单位共有5901户,其中境外子企业已达4860户,境外机构1041个。

一个个大型跨国并购举动,反映出国有企业正积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过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大展身手。

风雨洗礼更坚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广大国有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是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变“熬冬”为“冬训”,中央企业抓紧时间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迎接挑战。

—市场开拓更加深入。

中央企业在精耕细作传统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新兴市场。

企业主要负责人纷纷深入市场一线,及时捕捉商机,巩固扩大市场份额。

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冶集团等企业,发挥技术和成本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争得了一批大型海外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更加严格。

80多家中央企业通过财务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其中国家电网、中国华能、航天科技等企业资金归集率达到或超过90%,有效地降低了财务费用。

中央企业还普遍通过集中采购、降低管理费用等措施降低了成本。

—风险管控得到了强化。

99家中央企业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重要决策、重要合同、重要投资项目的法律审核得到加强。

基础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中央企业迅速遏制了生产经营指标迅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全面回升。

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3611.7亿元,其中6月份,中央企业当月实现营业收入11725.9亿元,环比增长23.2%。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困难,也带来了重新调整的机遇。

中央企业在立足当前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更放眼长远,优化结构上水平,为迎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东方ic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央企业用行动证明,在经济遭遇重大冲击之时,中央企业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动,打得胜,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更大了。

联合重组,央企户数调整减少到123家。

一些中央企业将非优势业务剥离与其他企业重组,实现了共赢。

中央企业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应对危机的过程变成提升竞争力的过程。

电动车产业联盟的成立,展示了央企寻求新突破的雄心。

保增长促经济回升,中央企业是中流砥柱;保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同样坚定不移。

在最困难的2008年,中央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0.8%,但上交税金不降反升,达到10426亿元,同比增长18.6%。

大部分中央企业在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承诺并切实做到了“企业不裁员,员工基本收入有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企业2009年主动招收应届毕业生20多万人,比2008年增长7%。

保障市场供应,中央企业更是冲在最前边。

电网企业克服政策性亏损的巨大困难,全力保供应。

在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时,石油石化企业努力服务“三农”,保障“三夏”,千方百计保障农业油品供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央企业用行动证明,在经济遭遇重大冲击之时,中央企业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动,打得胜,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风帆正举新国企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更追求科学发展,在“好”和“强”上下功夫。

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国有企业普遍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目前,中央工业企业全部建立起国家级的研发机构。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安排的14项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央企业直接参与了其中12项。

新一代网络、民用飞机、卫星应用、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更成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节能减排,中央企业发挥着表率作用。

2007年,中央企业郑重承诺,到“十一五”期末,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2009年,中央企业共投入878.4亿元实施节能减排。

与2005年相比,2009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6.8%,化学需氧量减少33.04%,提前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新时期,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如何体现?过去,有人认为这取决于国企户数是否占优;现在,人们更关注脱胎换骨后的新国企实力如何、控制力影响力有多大。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在降低,但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

先说“退”。

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放开搞活,目前中小企业改制面总体上达到80%—90%。

再说“进”。

这些年,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

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

从2006年开始,中央企业向国家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已累计上缴1371亿元。

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

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以上,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全国的80%,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