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方案终版一、编制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2006);《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DBJ13-91-200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其它相关建筑、结构图纸;施工现场状况及本公司的施工能力、经验。
二、工程概况(一)项目概况丽城乐意居38幢工程位于中山市东升镇旭日广场南侧,总建筑面积24234.47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2410平方米。
工程南边为原乐意居四期住宅已建小区,西边为市政支路,北边是旭日广场,东边为规规划乐意居六期。
工程总共有1栋住宅楼,地上为20层。
建筑设计等级二级,抗震等级为二级,安全等级为二级,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50年。
屋面防水等级Ⅱ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二级,地下室设备机房防水等级为一级。
防火分类:为一类高层住宅楼。
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耐火等级一级。
主要结构体系为剪力墙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7°。
基础形式为预应力管桩基础。
(二)深基坑工程概况本工程38幢,设计±0.00相当于黄海高程5.7m,场地现状标高约1.8-2.1m,坑底计算底标高-7.1米(黄海-1.4米),基坑开挖深度为3.2~3.5m。
基坑坡顶现场道路考虑行车荷载不超过20kN/m2,施工堆载不超过10kN/m2。
(三)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
(四)施工要求1.支护结构施工前,应再次详细查明场地管线和建筑物现状情况,并在有法定第三方见证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和拍照及存证。
场地内如有地下管沟及电缆、光缆等管线,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2.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四周坡顶设置符合相关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
3.基坑开挖四周坡顶禁止大型车辆停放且不得堆放施工材料等。
4.在基坑开挖、地基验槽及基础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有地下管线、结构物分布时,应提前进行妥善处理。
(五)技术保证条件1.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质检员、施工员、技术人员等熟悉、审查图纸并做好记录。
2.编制材料、成品、半成品、机械设备、工具、用具及各技术工种劳力进场计划。
3.由测量队引进座标、水准点并设置控制桩,做好保护。
4.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5.做好各级的技术安全交底。
三、施工计划(一)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土方施工和土建结构施工的的总体进度计划安排,基坑施工的总工期预计52天。
工期安排详见施工进度计划表。
(二)材料计划1.严格要求材料员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择优选择供应厂家,并严格执行质量验收、管理制度。
•选用设计、建设方及建委推荐的优质品牌产品。
2.材料质量全部合格以上,不合格材料不进场。
3.严格执行材料送检化验制度、进场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明,并送质检部门检测试验合格方可使用。
4.妥善储存和保管好各种材料、构配件,确保其质量。
(三)机械设备计划1.现场在各个施工阶段投入相应机具设备,满足工期、质量要求。
2.机械设备进场前要实行试运转制,性能良好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配备若干名机械修理工,对机具设备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保证机具正常运转。
3.操作上“人机固定”,谁操作,谁负责。
4.对采购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如属工作原因造成,应给责任者以经济制裁。
5.具体设备进场计划如下表:四、施工工艺技术(一)技术参数1.场地设计标高±0.00相当于黄海标高5.70m,基坑开挖深度为3.2-3.5m。
2.基坑坡顶现场道路考虑行车荷载不超过20kN/m2,施工堆载不超过10kN/m2。
3.基坑开挖范围基本按建筑物地下室基础外边线外扩1.5m考虑以作为施工预留操作空间。
(二)工艺流程根据目前现场的施工条件及现场地质情况,拟定以下施工顺序:测量放样→布置位移和沉降观测点→坡顶排水沟施工→第一层土方开挖→第二层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进行槽钢钢板围护→坑底排水沟施工。
(三)施工方法1.标高控制根据规划局提供的水准点结合施工图纸的要求,在施工场地内较稳定的地方,设立四个水准基点,用二等水准仪闭合与水准点联测,得出水准点的高程,做为本测区的水准基准点,根据这四个水准点,测设每层挖土标高。
2.地面及地下水控制措施该基坑地下水拟采用明排方法。
在基坑底和顶设置截(排)水沟和集水坑进行明排。
坑底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后,用水泵抽到坑外市政排水管网。
当水量较大时可以考虑适当设置降水井降水。
1)在基坑顶部设置200×300的截水沟,沟内坡度大于0.5%。
沟底采用8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侧壁采用120厚砖砌,内抹20厚1:3水泥砂浆。
基坑顶沉淀池原则上按30m布置一个。
2)基坑底设置200×300的排水沟,沟内坡度大于0.5%。
沟底采用8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侧壁采用120厚砖砌,内抹20厚1:3水泥砂浆。
基坑底集水井原则上按30m布置一个。
集水井500×500×500,底部采用10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侧壁采用120厚砖砌,内抹20厚1:3水泥砂浆。
根据地下水的流量,配备足够的抽水设备。
3)分层开挖时,在基坑四个角挖较深的坑,坑的深度须超过开挖层50cm以上,在大面开挖前先进行排水。
若降水坑降水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时,应采用深井降水方法。
在抽水过程中,必须经常对四周环境进行观测,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有关单位进行协商,共同及时解决。
3.防护栏杆施工防护栏杆采用φ48壁厚3.5mm的钢管组装而成。
栏杆立柱采用钢管立柱,每3米设置1根,埋深1米,露地面高度为1.2米。
防护栏杆设置在排水沟与坡顶边线中间,即坡顶边线往水沟方向0.25米。
栏杆设置上、下两道横杆,上杆离基准面1.0-1.2m,下杆离基准面0.6m,并张挂密目式安全网。
临边防护栏杆或栅门应当能经受任何方向1KN的外力。
防护栏杆设置详见基坑临边安全防护措施及搭设构造图。
4.土方开挖施工1)在支护结构施工及土方开挖前,应查明核对地下管线埋设位置及深度,确保管网安全。
开挖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选定开挖机械,开挖程序,机械和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地面和基坑内排水措施,雨季或台风汛期预案。
2)基坑土方开挖应与基坑支护、降水配合进行,土方开挖前7天启用疏干井,对坑内土体进行疏干。
3)土方开挖严格遵循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采取分段分层开挖,其中桩支护段挖土顺序与设计工况相吻合,使支护结构受力均匀,自然放坡段严格分层,工程桩出露处沿工程桩周边均匀卸载,确保工程桩安全。
各剖面分层开挖示意图详见附图。
4)由于基坑面积较大,土方开挖分块进行,每块土方挖到位后及时浇筑垫层砼,缩短基坑裸露时间,避免基底泡水软化使边坡失稳。
6)挖至设计标高开始锯桩时,锯桩面要平整,避免破坏桩头,锯完后及时吊出基坑,放置在远离基坑边缘的平整地面上。
7)挖出的土方除预留回填土外其余土方随挖随装车运走至甲方指定位置。
预留回填土堆放必须离开基坑边缘1.5米以上且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米。
8)土方开挖需避开雨季,开挖过程中提前做好坑内滞水及大气降水的疏导工作,确保坑内不积水,开挖结束后马上施工垫层砼,使基坑暴露的时间应尽可能短。
9)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排水设施。
10)在开挖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时,要配合勘察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监部门等有关单位进行协商解决,并做好有关记录。
11)土方开挖过程中做好坑内土壤饱和水及雨水的疏导工作,基底平整完后,及时进行垫层等下道工序的施工。
5.信息化施工1)本基坑采用动态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对原施工方案及时校核、修改和补充。
本基坑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方法,应特别注意施工质量。
2)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当邀请市政、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城建档案等有关单位,就设计施工方案征询相关各方意见;对可能受影响的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作进一步检查;对可能发生争议的部位应拍照或摄像,布设记号,作好原始记录,并经双方确认。
在建设过程中要确保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3)配合监测单位实施监测,掌握基坑边坡工程的监测情况。
4)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向设计、监理、业主汇报,并根据设计处理措施调整施工方案。
5)施工中出现险情时应做好边坡支护结构和边坡环境异常情况收集、整理及汇编等工作,并应查清原因,制定施工抢险方案。
6)基坑开挖过程中,严禁机械碰撞工程桩。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一)组织保障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为:组长:周孝明副组长:袁小军组员:游正春、颜佐能、陈建辉、叶春红火警:119 公安:110 医疗:120 交通:122当事故发生时小组成员立即向组长汇报,由组长立即上报公司,必要时,汇报当地有关部门,以取得政府部门的帮助。
由安全领导小组组织项目部全体员工投入事故应急救援抢险工作中,尽快控制险情蔓延,并配合、协助事故的处理调查工作。
事故发生时,组长不在现场时,由在现场的其他组员作为临时负责人指挥安排。
事故发生时,安全领导小组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抢救受害人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的损失。
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危险源,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测定事故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
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协助上级部门对事故调查项目部指定专人负责事故的收集、统计、审核和上报工作,并严格遵守事故报告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二)技术措施1.新工人进场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后方可上岗作业,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2.配备专人指挥车辆,汽车司机要遵守安全法规和有关规定。
3.机械开挖与人工挖土采用轮换工作面,确保机械操作范围内无人。
4.随着基坑挖土深度加深,当挖土深度超过1.5m时,及时做好基坑四周围护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同时坑边设临时斜道,以便操作人员的上下。
5.密切配合监测人员做好边坡护坡的监测工作,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