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作者:胡长华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7期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胡长华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生态类型区划分上属黄淮夏玉米区北片。

受地理区位和积温条件限制,安阳市夏玉米以套垄套种为主,生育期间大致从5月下旬至9月底,全生育期约110d。

玉米生育期间,每年7—8月份为安阳市传统雨季,强风雨天气多发,夏玉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本文通过调查掌握夏玉米倒伏情况,客观分析倒伏原因,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豫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一)倒伏类型安阳市夏玉米倒伏从生育时期上看,可分为苗期倒伏、中期倒伏和灌浆期倒伏,其中,中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玉米抽雄散粉后倒伏,由于背地曲折生长能力下降,往往只有果穗以上部位茎秆能够自行直立,下半部匍匐层叠,基本丧失光合能力,对产量影响较大。

玉米倒伏根据受损部位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

根倒伏:多发生在玉米生长拔节以后至大喇叭口期,此期气生根数量尚少,支持能力不足,而棒三叶甩出后头大招风,易因强风雨天气或浇地后遇强风造成倒伏,表现为植株地上部分正常,根系在土壤中固定的位置发生改变,常出现根系外露被拉伤。

茎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特别是扬花散粉后遇强风雨天气导致,表现为植株根系位置固定不变,地上部分弯折并和地面呈一定角度倾斜,多因强风雨天气导致,密度过大,茎秆细弱,基节伸长地块容易倒伏。

茎倒折:玉米植株受强外力作用,从茎节中部折断或从茎节处断为两截,前者多与强风机械作用有关,后者则与品种特征特性或土壤缺钾导致节间较脆有直接关系,此种倒伏对产量影响最大。

2013年9月安阳市农技站在安阳县泉门村调查,一农户种植的3335m2玉米中约1334m2遇强风倒折,有近40%植株从穗位以上第2节至第3节间处断为两截,平均每667m2产量352.6kg,较同地块未倒折对照每667m2产量646.0kg减产293.4kg,减幅达45.4%。

(二)不同品种的倒伏情况从安阳市近年组织开展的玉米倒伏调查情况看,大田利用的玉米各品种均有倒伏现象发生,但品种间倒伏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2009年安阳市农技站在全市调查倒伏面积0.45万hm2,其中重度倒伏0.027万hm2,占总倒伏面积的6.0%。

调查浚单20品种200块地,其中倒伏20块地,倒伏率10%,倒伏面积占0.5%;调查郑单958玉米120块地,其中倒伏6块地,倒伏率5%,倒伏面积0.2%;调查滑丰9号10块地,倒伏5块,倒伏率50%,倒伏面积20%。

倒伏时间为8月下旬,倒伏类型以茎倒伏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约10%为根倒伏。

从调查情况看,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紧凑型品种抗倒性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根系发灰、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强的品种倒伏程度较轻。

从农民种植习惯来看,近几年安阳市玉米种植密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稀植大穗型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超过适宜密度,导致抗倒伏能力明显下降。

因此,在当前全市大田一般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和浚单20等紧凑耐密型品种抗倒性表现总体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

因此,在品种选用上,抗倒性仍应作为安阳市推广利用玉米品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不同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下玉米倒伏情况从玉米高产创建情况看:十亩高产(超高产)攻关田和百亩攻关田基本无倒伏,千亩方倒伏面积占0.1%,万亩方倒伏面积占0.2%。

可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科学施肥和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和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

从种植方式看,安阳市玉米种植方式主要有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2种,种植行向上东西和南北均有。

从受灾情况看,在强风暴雨灾害性天气条件下,不论哪种种植方式和行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种植行向和宽窄行种植方式间倒伏情况差别不明显,区别在于顺风向种植的玉米田采取培土扶正等补救措施的难度要小于逆风向种植的田块。

(四)产量损失情况为调查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安阳市农技站连续3年选取有代表性的倒伏地块和生产条件近似的相邻正常地块(对照),采用“10m双行法”进行田间测产调查并结合室内检测定产,结果如下:2012年:安阳县柏庄镇倒伏地块平均每667m2产量392.47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281.08kg,减少41.73%。

汤阴县五陵镇倒伏地块平均每667m2产量507.3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274.8kg,减少35.18%。

2013年:林州市姚村镇倒伏地块平均每667m2产量443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219.6kg,减少33.1%;中轻度倒伏地块平均每667m2产量398.8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171.3kg,减少30.0%。

安阳县吕村镇倒伏地块平均每667m2产量511.9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235.9kg,减少31.5%。

汤阴县菜园镇倒伏地块平均每667m2产量433.3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227.7kg,减少34.4%。

2014年:安阳县吕村镇重度倒伏地块每667m2产量390.5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277.8kg,减少41.6%;永和镇轻度倒伏地块每667m2产量502.7kg,较对照每667m2减产74.0kg,减少12.8%。

综合分析,中轻度倒伏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在10%~30%,中至重度倒伏对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在30%以上,最高的在40%以上。

倒伏后田间玉米植株层叠覆盖,果穗籽粒品质较差,多霉变和发酵,商品质量下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二、玉米倒伏原因分析(一)品种选择不当部分农民在购种和栽培管理时不遵循因地制宜和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结果导致良种不良,抗逆性下降。

另外,安阳市大田生产上推广利用的部分玉米品种穗位偏高,抗倒能力相对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倒伏现象的发生。

从品种特征特性及生长发育情况分析,苗期和拔节期生长迅速的品种基部节间偏长,茎节较脆,抗倒伏能力相对较弱,出现茎倒折的比例较高;苗期生长稳健,基节粗短,气生根数量较多的品种则表现出较强的抗倒伏能力。

(二)种植密度过大玉米合理密植技术简便易行,增产效果较为明显,近年来在生产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在玉米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农户对玉米合理密植的概念认识混淆不清,错误理解为增加密度就能增加产量,忽视品种特征特性和地力水平盲目密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群体过大,茎秆细弱,为中后期倒伏埋下了隐患。

如浚单20种植密度一般不宜超过4 800株/667m2,但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地块浚单20种植密度超过6 000株/667m2,穗位高1.4~1.5m,较正常的1.1m左右显著偏高,遇强风暴雨几乎全部倒折,平铺一地,减产严重。

(三)气象因素影响安阳市7—8月份为常年雨季,常有强风伴随暴雨天气,是导致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

安阳市玉米生育中期的连续阴雨天气较多,光照不足、湿度较大,在高密度条件下群体内光照弱,光合产物少,导致茎秆纤细,硬度和韧性下降,穗位升高,病害发生加重,降低了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四)施肥不合理部分田块化肥投入不合理,苗期和拔节期氮肥施用量偏大,磷钾肥施用量不足,导致玉米营养失衡,下部节间生长过快,茎秆柔韧性降低,机械支撑能力变差,抗倒能力下降,遇暴风雨多形成茎倒折,对产量影响很大。

(五)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玉米随种植密度加大,病虫害总体呈加重发生趋势,特别是玉米螟幼虫蛀食茎秆,造成孔洞,茎腐病危害茎秆,遇暴风雨均容易发生倒折。

而群众对玉米病虫害防治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也是形成倒伏的重要原因。

(六)田间管理粗放“重夏轻秋”思想普遍存在,加上玉米生育期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导致秋田管理相对粗放,播后不间苗、不定苗的现象普遍存在,群体生长一致性差导致个体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进入大喇叭口期以后,很多田块疏于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抗倒伏能力。

三、防灾减灾对策(一)选用抗倒品种品种抗倒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品种在适宜密度下才能较好地发挥抗倒性,但同类型品种间在抗倒性表现上仍存在一定差异,从调查情况看,植株高大和穗位偏高的品种倒伏较重。

另外,品种抗病性差和虫害发生较重情况下也会加重倒伏发生。

因此,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选用抗逆性和丰产性均衡协调的优良品种。

(二)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合理密植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品种制宜,严格按照品种特征特性和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不可盲目加大种植密度。

浚单20适宜种植密度为4 000~4 500株/667m2,最高不宜超过4 800株/667m2;郑单958适宜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株/667m2,最高不宜超过5 500株/667m2;中科11、滑丰9号等稀植大穗型品种种植密度不宜超过4 000株/667m2。

只有实行合理密植,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为玉米生长创建良好的营养条件和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个体良好发育,增强群体的整齐度和一致性,做到丰产和抗倒的有机统一。

(三)科学掌握播种时间从调查情况看,套种过早的田块由于小麦和玉米共生期较长,前期苗瘦苗弱,麦收后有较为明显的缓苗过程,个体间生长一致性较差,群体整齐度较差,倒伏程度要重于适期套种田和麦后直播田。

玉米适宜套种时间一般应掌握在麦收前5~7d。

因此,安阳市仍应加快推进夏玉米栽培与耕作制度改革,积极推广玉米适期套种和平播技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以提高群体整齐度为中心,增强玉米抗倒性。

(四)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运筹肥水,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确保植株的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逆性。

苗期要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抑制徒长,达到抗倒目的。

高肥力地块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苗期和拔节期管理上要以“控”为主,进行蹲苗,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抗倒能力。

如出现生长过快现象的要科学化控,增强抗倒伏能力。

(五)增强“一增四改”技术推广的系统性要加大“一增四改”技术的推广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合理密植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做到适时晚收等增产增效技术的配套跟进。

同时加大紧凑耐密抗倒良种推广、培肥土壤肥力、提高机械作业程度、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环节,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