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

作者: 陈如平论文2004-3-3 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形
1、教师塑学生。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好像雕塑师,学生就好比
被雕塑的物体,教师按其意向的理想来塑学生
2、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在这种情形中,教师将自己所
拥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3、教师演示,学生模仿。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好像一位标准
动作的示范者,学生则在一旁模仿和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
4、教师设计,学生活动。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而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培养独立学习的技能
5、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此时,教与学的活动已融
为一体,无法明确划分。

这种情形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强调师生对教学
活动的共同参与
6、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这种情形中,教师以评价者的身
份出现。

他希望通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考核和评比,激励学生不断进
7、教师仲裁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经常遇
到许多真伪、善恶共存的现象,然而,又不得不共同面对这些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裁决什么是合理的,什么
是道德的,什么是科学的
以上七种情形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在前三种情形中,教师高高在上,其权威性显而易见,教学只限于教师
教、学生学的单向活动。

人类早期的活动倾向于这种情形。

至于4、5
两种情形所强调的是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显
现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这种观点与近代教育学家们的看法相同。


第6种,则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必须
对评价的意义与真谛有所了解;否则,滥用与误用评价技术,必然会对
学生造成莫大伤害。

至于最后一种,因为常常牵涉到价值的层面,所以,
教师究竟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还是引导的方式,应从其最后效果加以慎重
思考
以上七种教学情形的师生关系,虽然都有各种适用的情境,但大多
数教育专家还是希望都是能尽量采取双向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精心设
计各项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有效的价值引导以及适
宜地运用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等,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然而,如果对现
在的课堂教学加以审视,就很容易发现,这种理想似乎与事实相去甚远
虽然专家们强调,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但事实上
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依旧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之所以无法依照理想
的方式教学,可以从社会观念和教师两个方面来粗略地加以分析
就社会观念而言,在我国即便是在现今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文凭和学位已经成为一种评判人的
标记。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总希望教师能尽一切努力,不择手段地来使学生获得好成绩、考取好学校。

所以,在一般家长的观念中,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带出升学率高的班级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而教师在这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下, 原本应当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不得已变为教师演示而学生模仿的单向教学活动
就教师而言,每位教师在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都知道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填鸭式教学方法好,价值的引导又较价值的灌输为优;但不可否认的是,填鸭与灌输的教学方式比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方式节省时间, 并且在短期之内容易奏效。

而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学生、家长与校长心目中的"明星教师",因此启发与引导的教学策略则似乎只能成为
一种理想
教学改革是与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的。

教学改革如
果要获得成功,除了教师应坚持教育理想、遵循教育规律之外,还应考虑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等深层次原因。

可以这么说,只有逐渐摒弃文凭
至上、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与教师的不正确观念,教学改革才有真正成
功的可能
《浙江教育》1996.12 陈如平/ 文)(《国内外教育文摘》199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