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唤国家出政策已达成自己买车买房心愿的空空们,有必要听听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我国的官僚有几千的当官经验,最不怕的就是新政策,只要是新政策,无论目的是为了民生还是敛财,反正就找到了由头,就有办法敛财,有空子可钻。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官僚体制,变法让老百姓吃饭都成为了困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所以盼着出房产税的空空要认真的用脑子想问题,梗着脖子泄愤是没有用处的。
说说王安石同志的青苗法。
青苗法,按理说是一项最为民生考虑的政策。
在百姓青黄不接,缺少粮、钱的时候,让老百姓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给官府,称“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肯定是好的,可以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盘剥、并且让农民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
同时,让政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单纯为了民生,政府收不到钱的事情王安石同志也不同意。
按理说,出了这个政策,农民该欢呼了,zf出面了,农民们不用受地主老财剥削了,很多傻空老农民鸡冻的喊:“还是王领导的政策好啊。
”地方官员也鸡冻了:“太牛了,发财的机会来了,王领导这人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很给我们挣钱的机会啊。
”
于是,王领导的青苗法一推行下去,完全走样了。
首先青苗息钱从王领导定的年息二分,本来就挺高的贷款20%利率,比我们房贷可高多了。
但是就这个年息二分,在地方一下子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利率高达40%:因为是春季发一次贷款,秋季发一次贷款,所以地方官每半年收回本利,还是按二分收,所以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息四分。
到了后来地方官想怎么收怎么收,甚至年息高达百分之几百。
傻空农民立刻傻眼,说反正自愿的,我不贷还不行吗?接着管地主老财借不行吗?zf说了:不行。
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于是变成了强制高利贷。
王领导在推行青苗法的时候,还下了定额,贷款多少那是有任务的。
任何朝代推行某个政策,只要涉及到收钱,都是有任务的。
王领导下达了任务,地方官必须完成,不然要罢官丢脑袋,扣个阻碍变法的帽子可不得了,同时本着无利不早起的伟大思想,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层层加码。
这下,傻空老农民彻底傻了,饭都吃不上了。
结果是王领导给zf增加了税收,官员闷声大发财,老百姓彻底崩溃。
王安石不但动员zf放高利贷。
还是我国搞中央政采、垄断企业和官倒的先驱。
这就是王领导推行的均输法。
宋初以来,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军队的消费,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
发运司只照章办事,各路丰年物多价贱时不敢多办,歉年物少价贵时却又必须办足。
物货运到京城后往往因不合需要而削价抛售,朝廷所需却又要另去搜括。
这些做法给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控制市场,囤积居奇提供了方便。
王领导希望能够节省劳务费,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减轻人民的负担,就想出了均输法,相当于中央政府采购。
于是官府直接做生意,行政机构变成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
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电力等大企业的苦大家都吃过。
垄断企业的低效率,fb,强迫定价,强制消费,这些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而且老百姓跟官府做生意,必须得上供。
zf采购那是要多黑有多黑。
紧俏商品,官倒搞双轨制,体制内搞配额,体制外高价卖指标。
结果是zf闷声大发财,老百姓直接崩溃。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衣食住行中,住占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有一个温暖的家,生活才觉得安逸。
如果有能力确实应该换一套自己满意的舒适的住房。
至于出手时机,我觉得房产不是股市,不能总想着抄底逃顶,只要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未变,调控时期正是选房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