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遵循原则:1、答案在文章中;2、观点是作者的;3、“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
一、“点面结合”之修辞篇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等与诗歌一样,不再详叙,另外补充: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
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
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
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二、“点面结合”之技巧篇1、叙述方式: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艺术技巧: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也可理解为“侧面描写”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4、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点面结合”之结构篇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1、句段的作用如果所问的句段、文句在文章的前面,一般要回答:(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如果问文中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1)升华感情;(2)深化主题;(3)总结上文;(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3、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
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如果用了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修辞的作用来回答)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关于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场景的烘托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答题步骤及注意点:步骤:1、读文本,明大意 3、定区域,划信息2、抓主旨,清结构 4、摘要点,巧整合注意点: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
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15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实用类文本一、访谈访谈要素:1 、采访 2 、答问 3 、探究1.采访要素的把握明确采访目的:弄清楚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哪些方面材料,通过采访要解决什么问题(即中心)。
把握采访者采访的问题:采访者提了几个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问方式,即采访者是怎样提问的:提问类型:一种:开放型。
另一种:封闭型。
用开放型问题了解一般情况,用封闭型问题了解具体情况。
采访者的提问方式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
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2.答问要素的把握首先,是否就采访者的提问作出了有效的回答,回答得是否清楚、明白。
其次,答问者的回答解决了哪些问题,答问者就访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者要能归纳概括答问者的主要观点。
第三,答问者回答的问题,观点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楚、材料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
第四,答问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对读者或听众的教育意义或启示。
3.启迪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和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应对策略1.尊重文本。
阅读中的探究性试题,试题答案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胡说,尊重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
2.恰当表达。
一是抓住文中关键词;二是理清思路,想好作答;三是要有观点有分析,要言之成理;四是不过份追求文采。
试题举例:1.采访者的采访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记者设计了三组问题,这三组问题各是围绕什么内容来设计的?请简要概括。
2.这次采访是在杨利伟凯旋两个多月以后进行的,试以其中的第二个采访片段为例,分析记者的提问艺术。
第二个采访片段围绕超人的心理素质来设计问题。
记者巧妙的提出第二个问题,用首飞前的一个细节——起飞的早晨唤醒起床叫了两次——来引出问题,具体而巧妙。
第五问,先用细节引入,再援引国外的事实,避免了直接提问的唐突,问题提得入情入理。
3.答问、应对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修养和个性特点。
杨利伟的答问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回答体现了杨利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杨利伟的答问语言简练、朴素、准确、明晰,体现出一个从事高科技工作的航天员优秀的专业素养。
体现了杨利伟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善于倾听,准确把握问题信息。
作为在太空上接受指令的航天员,杨利伟具有准确把握口语信息的专业能力,他的所有回答都直接指向问题的落点,没有答非所问,没有遗漏信息,没有旁逸斜出。
二是准确作答,传递信息简洁明晰。
三是得体应对,语言分寸把握有度。
如对第一组第三问的回答,先扣紧“会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的问题落点,用“会激励很多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激发他们对于航天事业的浓厚兴趣”作答,再从相互影响的角度补充一句,语言得体,风格谦和。
再如,对第二组第一问的回答,既得体地回答了问题,又回避了自我评价的负面影响,体现了谦虚谨慎的个性特点。
通讯通讯的体裁特点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典型人物、有意义的事件和新鲜经验等进行具体形象地报道,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新风貌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阅读要点:(一)从描写中分析形象通讯中常用描写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常见的描写有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无论哪种描写都起着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阅读时充分注意这一点,对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抒情中体味情感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发感情,用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通讯中不仅常用直接抒情法,还常用间接抒情法,即寓情于事,寓情于景,通过对人对事物的描写,让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阅读间接描写,要结合语言环境和描写内容去体味作者的爱憎褒贬。
(三)从议论中把握主旨阅读通讯中的议论,可以从中了解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认识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意义,抓住贯穿全篇的思想主线,掌握全文的主旨。
(四)从标题中了解内容通讯的标题和小标题,大都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重视对标题的阅读,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全篇所反映的主要事实和主题思想。
如:从苦难中崛起的歌唱家——记关牧村这篇文章的正副标题,点明了所写人物、人物身份和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一标题的阅读,我们就可了解到这是一篇以反映人物“崛起”的艰辛历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再如: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这个标题虽未提及人物或事件,但它揭示了文章所写内容的实质意义,从这个标题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把握住全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