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摘要: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
但是古典音乐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中国古典音乐,她的灿烂辉煌吸引着我们去了解,去欣赏,去沉醉。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乐之邦”。
在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从春秋时期形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战国时期的楚辞--《离骚》;从秦汉时期的乐府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从伯牙子期到竹林七贤……这些都是先哲们为我们留下的丰富音乐文化宝藏,我们可以在欣赏这些音乐的过程中回味那些辉煌灿烂的年代与文化。
关键词:古典音乐、历史、鉴赏
一:古典音乐发展历程
音乐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
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
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祖先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
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
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
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而同时代欧洲音乐正处于一片荒蛮之中,中国音乐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时候,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里徘徊。
周代宫廷除乐舞之外,宫廷中另有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的大典乐歌,如颂、雅;以及后妃们在内宫侍宴时唱的房中乐,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
这都体现了音乐已从原始的乐舞中分化了出来,周秦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高度发展的重要坐标。
这一系列成就,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
秦王朝曾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
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也扩大了乐府的机构和职能。
当时政府非常重视民间俗乐,令乐府四出收集“赵、代、秦、楚之讴”,兼收并蓄西域、北狄等边远民族的音乐。
在汉魏时期,宫廷引进了不少民间歌舞和百戏。
两晋南北朝期间,外族、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在音乐史上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中清商乐是秦汉传统音乐的余脉,曹魏政权始设清商署,实为乐府变体。
这种类似民族史诗的民歌用丝竹伴奏,也有用箫鼓的,是鼓吹乐的一种,梁陈时流行于南方,称之为“代北”。
隋唐时南北重新统一,广泛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更使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诗歌被入乐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
宋代,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
世俗,适合于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得到了尤为迅速的发展。
宋代同样是我国音乐与文学交融的重要历史阶段。
明清时期,市民音乐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主要成份。
自娱性的民歌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带有商品性质的说唱、戏曲音乐,都在这一期间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在明清时期,京剧曲艺的发展也呈现了辉煌的历史阶段。
二:古典音乐乐器与代表作品
古人在演奏乐器时特别讲究氛围,必定先焚香沐浴,净心调神,这与佛教文化似出一源,体现了中国乐器的高贵性和不可亵渎性。
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不可替代性,好的乐器都有各自的品性特征。
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古琴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
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娱乐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民间,筝乐出现在职业艺妓的表演中,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
古筝的音色清脆典雅,《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的意境最适合古筝来诠释,任何乐器的声韵都无法做到如此完美。
古人曾有“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句形容筝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洞箫源头就是汉代的羌笛,王之焕“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情感基调正也说明了前代羌笛和今日洞箫所善于表达的情绪。
洞箫与竹笛外形相似又同是吹奏的乐器,但笛音色粗犷、高昂、嘹亮,大异洞箫。
微微惆怅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低低说着箫史与弄玉的动人传说,竹笛是无法摹拟的。
同时它又蕴含着禅味,《寒山僧踪》、《深山禅林》是最适合它的,幽深渺远的声音绵长不绝,让人恍惚中悟到回归和出世之高深。
埙是所有乐器中最无法言喻的东西,它的成质是泥土,发出的声音也是泥土的呜咽,仿佛沉埋千年后的殉葬品,有永远诉不尽的伤感。
只能说它象个幽灵,不属于尘寰不属于白天也不属于人类,你也根本无法分辨它的声音来自何处,若远若近那么飘渺迷茫。
《哀郢》的旷古、凄厉,《楚歌》的古朴、低沉表现了埙的极度荒凉不着边际之感。
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
音也”,埙的声音是立秋西风中的萧索,异常冷静的,是令人深思的。
每种乐器都驾奴着演奏者倾听者的思维神经,安静地感受它们,你会被那种无形的网纠缠着感染着,那是着了魔的状态,直到曲终时才能缓缓找回自己。
三:古典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当下,古典音乐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受众小,新品少,曲高和寡。
中国的古典音乐发展的不好并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因为东方文明含蓄静敛的曲风和社会审美取向存在差异,近代至今,中国社会越来越物质化,物质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
物质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在趋利的忙碌中流于肤浅,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恰恰与此相反,古典音乐没有像流行音乐那样有歌词,可以直白地感受,阅读和理解音乐。
古典音乐要静下心来,慢慢地体会、想象音乐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它要求听者有一定的文化底韵,且和作曲者有一定的思想共鸣,这给古典音乐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古典音乐想要在当代发展下去,首先是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打破本国音乐原有的封闭状态,形成内外文化的互动,使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向好的方面去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音乐的欣赏能力是可以熏陶出来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古典音乐的培养一定要从青少年开始,他们是我们未来的观众,学校的音乐普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博
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挑战。
但是面对当今虚化浮躁的世界,竞争激烈的社会。
为了防止迷失自我,陷入物欲横流的泥潭不能自拔,我们就需要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远离喧嚣,体会自然,品味真正的人生。
而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中国古典音乐,无疑是我们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我们真的沉浸在悦耳的音符之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完全可以更美好,更有意义。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乐网/
2.中国十大古曲/shidagu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