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处理(选择题略)劳动争议具有三大特征:1、劳动争议主体特定性,即劳动争议特指相互存在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2、劳动争议主体关系双重特性,即劳动争议主体双方兼有平等关系和不平等关系的双重性。
3、劳动争议影响面较大,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密切相关,争议发生后,经济效率损失严重。
劳动争议协商的特征?1、自愿性,劳动争议协商必须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这是协商的基础,如果不是出于自愿,协商则不可能进行。
2、灵活性,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相比,具有简便、灵活和快捷的特点。
3、可选择性,它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必须程序。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能选择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当事人不愿协商,可申请调解或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1、实行独特的三方原则(由政府、工会和雇主组织三方代表组成)。
2、劳动争议仲裁属于强制仲裁,一般民事仲裁属于自愿仲裁。
3、劳动仲裁具有很强的行政性,但不属于行政仲裁。
4、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前置程序。
5、劳动争议仲裁一次裁决但不终局。
6、处理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争议诉讼的特征:1、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
2、劳动争议诉讼的争议标的必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
3、劳动争议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当事人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权利主要包括(2方面)?或当事人在劳动仲裁各有哪些实体权利?一、当事人享有的实体权益直接相关的仲裁权利有:1、当表人有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调解或裁决的权利。
2、申诉人有放弃、变更和撤销仲裁请求的权利,被申诉人有承认、反驳以及提起反诉的权利。
3、当事人有请求调解和自行和解的权利。
4、当事人有提起诉讼的权利。
二、当事人享有的程序方面的仲裁权利有:1、当事人有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的权利。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3、当事人有收集和提供证据、查阅或复制与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
4、当事人有辩论的权利。
5、当事人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
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有哪些?或劳动争议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中享有的诉讼权利主要有:1、请求司法保护的权利。
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3、申请回避的权利。
4、收集体和提供证据的权利。
5、在庭审中有陈述、辩论和质证的权利。
6、要求调解和自行和解的权利。
7、申请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的权得。
8、申请执行生效裁判的权利。
9、申请再审权。
10、查阅、复制与本案有关的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等。
民事争议和劳动争议的区别?1、争议的主体不同。
民事争议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劳动争议则是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
2、争议的内容不同。
民事争议是平等主体之间关于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的纠纷;劳动争议则主要是劳动关系主体因对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产生分歧发生的纠纷。
3、解决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和前置程序不同。
解决民事争议主要适用民法和民事诉讼法,当事人一旦发生争议可直接提起民事诉讼,没有前置程序的限制。
而劳动争议主要依据劳动法以及有关的劳动法规、规章解决,在提起诉讼之前一般需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4、争议的影响不同。
民事争议一般发生于两个平等主体之间,其社会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劳动争议时常以消极怠工、罢工或示威等形式出现,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正常生产、工作秩序,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民事诉讼和劳动诉讼的区别?1、涉诉案件的性质及内容不同。
民事诉讼中,涉诉案件的性质是民事纠纷,它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争议。
劳动争议诉讼中,涉诉案件的性质是劳动争议,它是在形成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发生的、以劳动权利为内容的法律争议。
2、诉讼当事人不同。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是地位完全平等的民事主体;而在劳动争议诉讼中,为诉讼当事比较特定,一方是用人单位,性质上是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另一方是劳动者。
3、提起诉讼的前提条件不同。
民事主体之间发生民事纠纷后,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而劳动争议主体在提起劳动争议诉讼之前,必须先提起劳动争议仲裁,经过争议仲裁机构裁决后,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4、举证责任有所不同。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谁主张,谁举证”为原则。
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由作出决定的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其他劳动争议案件,则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法律冲突选择适用原则如何理解?1、当不同效力层次的规范发生冲突时,适用高层次的法律规范。
即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地主性法规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
2、当同级效力层次的规范发生冲突是,新法律优于旧法律;新法规优于旧法规;新规章优于旧规章。
3、当地方劳动行政部门发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章与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章或地方政府规章发生矛盾时,可将情况报告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国务院法制局进行协调和决定。
劳动争议仲裁的当事人包括什么?不同阶段如何称谓?1、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分申诉人和被诉人。
狭义的当事人仅指申诉人和被诉人,包括共同申诉人和共同被诉人;广义的当事人除了申诉人和被诉人之外,还包括第三人。
2、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谓。
在审理程序,称申诉人、被诉人;在执行程序,称申请执行人(申请人)、被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
他们在仲裁程序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仲裁地位,因而享有不同的权利和承担不同的义务。
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的特点:一、劳动争议案件仲裁第三人的特点:1、他依附于申诉人或被诉人。
2、他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时间,必须是在他人之间的仲裁已经开始,而劳动争议仲裁庭尚未作出终局裁决之前。
3、他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
4、他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目的,必须是为了维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并且是以自己的名义参加仲裁活动的。
同时具备上述四个特征,才有资格作为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第三人。
二、劳动争议案件诉讼中第三人的特征:1、他依附于原告或者被告。
2、他参加劳动争议诉讼活动的时间,必须是在他人之间的诉讼已经开始,而人民法院尚未作出终局判决之前。
3、他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
4、他参加劳动争议诉讼活动的目的,必须是为了维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并且是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的。
同时具备上述四个特征,才有资格作为劳动争议诉讼活动的第三人。
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劳动争议审判的基本制度:一、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1、劳动争议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2、辩论原则。
3、处分原则。
4、自愿合法调解原则。
二、劳动争议审判的基本制度:1、合议制度。
2、回避制度。
3、公开审判制度。
4、两审终审制度。
仲裁和上诉各审查要件:一、对仲裁申请的审查内容包括:1、申诉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2、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3、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4、该劳动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
5、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
6、申诉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
二、劳动争议当事人提起上诉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上诉必须针对法律规定允许上诉的裁判提出。
2、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必须合格。
3、上诉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
4、上诉必须递交上诉状。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和仲裁程序的区别?1、法律依据方面的比较。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等。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除了《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之外,还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
2、申请与提起的条件比较。
劳动争议调解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必经程序。
而劳动争议仲裁是通过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必经程序。
3、受理的主体及其组成的比较。
劳动争议调解是由设在企业中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劳动争议仲裁由设在县、市、市辖区的劳动争议仲裁会员会主持。
4、受理条件的比较。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必须有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自愿申请。
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未经劳动争议仲裁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5、处理方式的比较。
劳动争议调解是以调解为处理争议的方式,处理的结果是通过双方互谅互让协商一致。
劳动争议仲裁的处理方式是在查清劳动争议事实的基础上,对争议事实和双方的责任给予判断和确认,并依法作出裁决。
6、提起劳动争议的时效和解决劳动争议的时效比较。
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30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7、处理结果的效力比较。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双方达成的调解书不具有法律效力,靠当事人双方自觉履行。
劳动争议仲裁无论是调解结案,还是裁决结案,其调解书裁决书在生效后,均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的特定?1、适用主体特定。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由国家特定的主体适用,即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其他主体则无权适用。
2、适用对象特定。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只能针对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内的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3、适用内容特定。
劳动争议处理机关在适用法律规范时,主要适用劳动法律规范。
4、适用程序多元化。
劳动争议处理由于是依照多层次、多程序进行的,有多种程序适用法律规范。
劳动争议行政处罚特点?1、劳动行政处罚权是劳动行政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其他机关或者团体不享有劳动行政处罚权。
2、劳动行政处罚的对象范围较为广泛,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非法人的其他组织。
3、劳动行政处罚是以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及国家劳动政策所规定的义务为前提的,只有当劳动关系主体不履行劳动法律、法规及国家劳动政策所规定的义务时,劳动行政监察机关才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劳动行政处罚。
4、劳动行政处罚具有强制性。
劳动争议案件强制执行措施主要有?1、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
3、查封、扣押和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
4、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行为。
5、加倍支付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的基本原则?1、三方原则。
三方原则是各类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组织原则,即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中,应当由雇主、职工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的代表参加,共同讨论,其同作出决定。
2、调解原则。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调解。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着重调解的原则。
调解贯穿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