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焦虑症研究进展

社交焦虑症研究进展

心理学(选修)论文社交恐惧症相关研究进展学号:**********班级:临床0904姓名:苏日力格社交恐惧症相关研究进展摘要:社交恐惧症(ocial phobia,SP)),旧称社交焦虑症,指患者过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交活动。

如将患者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焦虑或惊恐发作。

近年来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受损的精神卫生问题。

是继抑郁症、酒精依赖后第三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但是,估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SP1、社交恐惧症的流行病学国外对SP的流行病学研究比较多,美国、德国等研究发现SP的终生患病率达10%以上。

美国全国共病率研究发现SP的终生患病率为13.3%,是继重性抑郁(17.4%)和酒精依赖(14.1%)之后的第三常见精神障碍。

SP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约2.5:1),但就诊比例却是男性高于女性,当男性患有SP时所产生的焦虑症状通常比女性更加严重,这样促使其寻医就诊。

SP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期(13~19岁),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的发展阶段受到影响。

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的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明显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下降。

SP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未婚独身、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及失业者居多。

Wittchen 等采用社会功能问卷凋查了SP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在情绪表达、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三方面的功能明显局限。

50%的患者有严重或显著损害,而正常对照仅为5%;工作能力也明显受损,1l%的患者被解雇(正常对照为3%);8%的患者因为症状每周平均减少工作12小时。

23%的患者有持续的工作能力受损。

SP是一种慢性疾病,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仅有不到1/4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而缓解。

高教育水平、起病年龄大和不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的SP患者的缓解可能性大一些。

2、强迫症的比较强迫症: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在临床上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神经症,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均与不良防御机制过度使用有关。

Pollock等曾对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等几种焦虑障碍的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每种焦虑障碍都有较特定的防御方式;但在对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两者的防御方式并无明显不同。

后国内相关研究小组通过扩大样本发现,,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防御方式的整体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illai检验,P=0.00)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与正常人的防御方式亦明显不同,两患者组均较正常组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如解除、制止、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如幽默;社交恐怖症患者较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特征性使用回避防御机制,这是社交恐怖症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亦是心理治疗的核心靶症状。

3、发病机制SP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神经生化异常、遗传因素等。

Nutt DJ等人(1998)研究发现SP患者有5-羟色胺功能和多巴胺功能失调。

在焦虑障碍中至少涉及两条作用相反的5-羟色胺通路。

一条上行通路从背侧中缝核到杏仁核和额叶皮质,被认为可促进条件性恐惧,一条下行通路从背侧中缝核到导水管周围灰质,被认为可抑制非条件性恐惧。

以上两条通路中,上行通路的5-羟色胺有致焦虑作用,下行通路的5一羟色胺有抗焦虑作用。

左旋多巴标记的药理学研究发现胞突突触后部位5-羟色胺能功能异常。

SP患者多巴胺功能降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减少。

Tiihonen等对SP作SPECT检查发现,纹状体多巴胺再摄取点位较正常对照志愿者降低,说明纹状体中多巴胺神经分配有缺损,或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及突触的数量整体减少。

Schneier等用碘苯甲酰胺(IBZM)为示踪剂的SPECT研究发现,纹状体多巴胺功受体结合率降低,表明纹状体多巴胺功能减弱。

Merikangas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温暖的情感和理解可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

可见家庭保持和谐融洽的亲密关系,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缓解子女的焦虑情绪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社交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防御机制首先由S.Freud(1894)提出,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机制,但它又是通过行为可以继发地被意识到,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动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和处理主客观之间的冲突,这种保持内心平衡和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机能便是防御机制,它是在人的发展早期自我调节内部需要和外界限制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他不仅能反映本人的性格特征,而且客观地存在于人一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之中。

由于防御机制存在的普遍性,以及它在缓和内心冲突的痛苦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神经症领域倍受人们的关注。

Bond等较早对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发现防御方式的使用与某特定的疾病诊断之间有联系,Pollock等研究则发现不同的焦虑障碍病人具有不同的防御方式, 患者较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是贬值(devaluation)和转移(displacement),较少使用幽默。

国内最新研究通过扩大样本发现,SP患者较之正常人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如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隔离、同一化以及投射、被动攻击、潜意呈现、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如幽默。

同时发现,SP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但却有过多的拒绝、惩罚、干涉和过度保护。

一般认为,过多拒绝式的教育与患者害怕被否定的社会性焦虑产生有关,SP患者具有“过分关心他人评价,害怕被否定和渴望被尊重”的认知心理特征。

Allaman等认为:较少得到父母情感温暖、同情、赞扬及受到过多惩罚、干涉和拒绝的儿童,特别关心他人评价及渴望得到赞许和被承认,然而不幸的是这类儿童一方面非常渴望得到他人赞许,另方面又对从他人得到赞许的期望度很低,结果导致对他人评价的忧虑。

EPQ测试结果显示,SP 患者多为内向、神经质个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 患者的神经质个性与其过多使用神经症性和不成熟防御机制有关;此外精神质个性特征与过度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亦有关。

表明具有神经质等个性特征的患者有过度使用神经症性和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倾向性。

此亦是SP 症状产生的性格基础。

由于SP患者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并与个性缺陷和不良的家庭教养有关。

因此,有必要对SP患者开展分析性及家庭心理治疗,以达到重塑个性,改变行为,促进心理成熟的目的。

5、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①8一肾上腺素受体阻制剂:G一肾上腺素受体阻制剂对躯体性焦虑作用明显,国外主张用较大剂量,50~300mg/d,国内一般剂量为30~90mg/d即取得明显疗效。

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代表药为苯乙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AD上,迄今为止,苯乙肼被视为SAD(Social anxiety disorder,社交焦虑障碍)疗效确切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急性期治疗剂量范围:45~90 mg/d,主要副反应为睡眠障碍、低血压、高血压危相。

③苯二氮革类(BZD):苯二氮革类一直被视为具有抗焦虑作用,有确切疗效,,且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因随机双盲的研究有限,且该类药存在躯体依赖、焦虑反跳、困倦和撤药反应,不主张作为一线药。

④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虑症可能是原发性5-HT功能不足,导致突触后受体敏感性增高,SSRIs可降低突触前自身受体敏感性,减少对5一HT神经元的抑制,增加5一HT释放及阻断5-HT回收,提高突触间隙内5-HT水平,进而下调突触后5-HT受体,从而治疗焦虑症。

⑤丁螺环酮:国外研究表明,该药对GAD治疗有效,但疗效不如万拉法新。

国内陈远光等人的研究也取得类似结果。

对不适于使用抗抑郁药,又对BZD有依赖者,可选用该药,推荐剂量30~45 mg/d。

⑥万拉法新:它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能显著抑制5一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神经突触部位的重摄取,微弱抑制多巴胺(DA)重摄取。

它于M胆碱受体、组胺H1受体、肾上腺素a1、a2、_|3受体几乎无亲和力,具有双重抑制作用、同时抗焦虑,快速起效、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国内研究也显示万拉法新治疗焦虑症有确切疗效,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效果优于氯米帕明及丁螺环酮。

心理治疗:①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Beck于1976年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以矫正不良认知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情绪与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治疗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改变人的观念来纠正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行为疗法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异常行为也如此,行为治疗是通过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是两者的结合,它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患者身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认知行为治疗中,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改变患者的不合理的认知观念,这种技术不仅针对行为本身,而是时刻把它同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患者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减轻、消失,治愈疾病。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技术及步骤如下:(1)心理教育技术,即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及相关的原因,通过解释和提问等方式,也使病人了解有关的认知理论,如焦虑的性质、惊恐的实质,侵入性思想的认知偏差,惊恐时灾难化思想和惊恐反应之间的恶性循环等,使病人明白心理治疗的机理,增加病人治愈的希望和信心;(2)认知重建技术,包括识别自动性想法、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检验、去注意、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3)布置家庭作业,让患者在实践中巩固疗效。

国外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有较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该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或空白(wait-1ist)组,且有长期改善患者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②咨客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为,任何人都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潜力,如果自我体验的一致性丧失或受到抑制,人的自发成长潜力不能自由发展,个体内在价值产生冲突,社会变迁而新的观念又没有建立起来,个体就会产生空虚孤独,对很多事情失望、迷惘、无能为力,就会产生内心冲突和焦虑。

因此,罗杰斯主张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双方主动参与的咨客中心关系,让患者主动抒发自己的感情,在理想的咨访关系中改变患者的观念,从而导致其行为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