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

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是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内容。

具体分为4个层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2)、解决问题(例3)、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
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五、单元内容解析及建议。

(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1、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

例1与主题图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编排上分为3个层次。

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几行几列的直观图)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

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并让学生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回忆,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材借助基本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将旗子摆成8行7列的矩形模型;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所获得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动作技能、态度方法等。

通过借助矩形模型理解乘除法间的关系。

从部分到整体观察,解决“一共做了多少面小旗?”的问题—每行挂7面旗,挂8行,7×8=56,共挂56面旗,也就是一共做了56面小旗;从整体到部分观察,“56面旗,挂8行,每行挂几面?“56面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3个算式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集体研教材):
(教学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在练习题中可设计抛球游戏,谁接到球就算一道题,使学生在要接到球的愿望中学习。


2、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2)。

(集体研教材):
(在例2 的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中,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

主要是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形成“用一句乘
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通过借助矩形模型帮助学生感受乘除法间的关系。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呈现了乘法的矩形模型: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

将气球摆成了3行9列的矩形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行数×列数=总数,总数÷列数=行数,总数÷行数=列数。

因此,矩形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同时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借助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集体研教材):
(在进行做题时,可先让学生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第一组、第二组分别想几的乘法口诀?为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被除数增大,除数不变,商随着增大;被除数小了,除数不变,商也随着变小”的现象。


3、解决问题(例3)。

教材呈现了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

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

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理解价签的含义,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怎样解答?”环节,强调对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并根据除法的意义选择除法计算解决问题,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初步理解除法意义与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需要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包含的现实情境模型有两种: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教材例3呈现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懂得“用56元钱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买了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有几个8元,与可用除法解决问题
的第二种模型一致;“用24元买6辆小汽车,一辆车多少元钱”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现实情境模型一致。

”)
4、整理与复习
(集体研教材):
(在活动中整理和复习除法算式。

复习时,应先进行在卡片上写除法算式的活动,鼓励学生想办法尽可能多地写出除法算式。

可以在写之前讨论一下怎么写才能写得多,再让学生自己整理。

之后出示乐乐整理的除法算式表,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展按规律续写除法算式的活动。

再说说续写的理由,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除法算式,为学生较快算出结果作好铺垫。


这里呈现了4个方面的内容。

(1)让学生写出除法算式并说一说整理,提供了两种整理方法:是按商相同的思路;二是按除数)相同的思路。

使学生理解整理和复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提升其复习能力。

(2)呈现了按除数相同的办法整理的表格,给学生一个标准的整理范例,其中第1列是除数是1的除法算式,第2列是除数是2的除法算式……便于学生观察并续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再按所发现的规律将除法算式补的发现充完整,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

这些规律,既可以是排列方面的规律,又可以是同数相除得1、被除数除以1得被除数等关于除法本身的规律。

(4)用除法算式卡片进行游戏,包括两种:一是进行口算游戏;二是将所写的算式按照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分类,如找出得数为某数的所有算式,从新的视角帮助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梳理,感受复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好除法算式表。

这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按除数梳理所学过的除法算式;二是能较快地说出所得的商;三是对学生不熟练的算式进行重点记忆和练习。

按照商的情况重新进行梳理,整理出新的除法算式表。

第1列商是1的,第2列商是2的,第3列商是3的……以此
类推,培养学生整理的灵活性,以使学生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和计算六、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易考易错题。

1、填空
(1)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2)把27个苹果每3个装一盘,可以装( )盘。

(3)7个6是(),56里有( )个7。

(4)被除数是72,除数是9,商是( )
(5)有18个苹果,丽丽与文文平分,每人分得( )个。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九二十七八()七十二
()七二十八三()十八
3、用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五九四十五
六七四十二
4、在○里填上“>”“<”或“=”“÷”。

54÷6○3×3 45÷5○27÷3 2○3=54○9
56÷7○42÷6 24÷3○18÷6 15○3=4○1
5、()里最大能填几?
40÷()>7 35÷()>6
63÷()>8 6×()<37
28>6×() 32÷4>()
6、解决问题。

(1)小明和6名同学共栽了42棵树,平均每人载了多少棵树?(2)一根丝带长为72厘米,若要剪8次把它平均分成若干段,每段长多少厘米?
(3)一道除法算式题,除数是9,芳芳把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看颠倒了。

结果除得的商是7.正确的商是几?
八、培养习惯:
计算方面:培养学生口算、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