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山东省商贸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提高教育科研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特制定本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
一、管理体系 1、教科室是在校长及分管校长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并承担一定研究任务的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日常工作,属学校中层机构,在业务上接受市规划办、市教科所、市(区)教研室的管理与指导。
2、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室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应用研究为主),为学校科学决策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3、根据学校承担的课题级别,在相应科研领导机构的指导下,分别成立课题小组,确立课题负责人和主研教师,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教科室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指导,并按上级的要求,定期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4、学校应对课题研究加强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经费等条件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和保障,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课题分类及管理 1、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积极1 / 8争取参与有影响的省、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使其研究成果有利于学校的教育决策和对教育实践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推广价值。
2、课题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反映学校的特色。
3、课题选择应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某些前沿问题确立课题,体现选题的前瞻性、新颖性,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创新价值。
4、按课题立项级别分为校级立项课题和校级以上立项课题。
其中校级课题中含组级课题,由学校教科室实施管理,并组织力量加以指导;校级以上立项课题是指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立项课题,由学校教科室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三、课题申报 1、参照济南市规划办的《课题指南》或区教研室课题,选择并申报符合学校特色的研究课题。
立项课题实行限时申报,每年一次,校级课题为上一年的 10 月底前截止,省、市级课题申报时间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日期,逾期不予受理。
2、校级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一年,省市级课题一般不超过二年。
每一位课题负责申报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报同一立项级别的一项课题(不包括课题研究参加者)。
3、申报校级以上课题须填写《济南市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书》,按栏目要求填写清楚,并送交一份《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四、课题立项 1、申报校级课题的立项论证由校教育科研评审---------------------------------------------------------------最新资料推荐------------------------------------------------------ 组承担,学校重大课题须邀请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和有关领导、聘请有关专家,召开论证会组织论证。
2、评审通过的课题,在申报人根据评审组提出的意见修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后,送校长审定并书面公布确立为校级立项课题。
3、申报市级课题的立项论证由市规划办评审组承担,评审通过的课题,在申报人根据市评审组提出的意见修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后,送市规划办审定并书面公布,确定为市级立项课题。
4、申报省、市级课题,先由市教科部门负责论证,在申报人根据评审组意见修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后,由市教科所负责统一报送上级教科研部门。
5、凡被确定为市级以上的立项课题后,校级课题立项取消。
五、过程管理 1、课题申报经批准后,接收《立项批准通知书》,由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
2、课题立项后一月内上报正式方案,并召开开题会,确认开题。
3、教科室应经常检查、了解课题研究情况,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课题组负责人至少每一学期作出口头或书面的阶段研究报告,并将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阶段报告送市教科所备案。
4、课题组要强化研究过程的自我管理,抓好计划实施的反馈调节,抓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3 / 85、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课题负责人或延长研究期限,课题负责人应书面报告学校教科室,经同意后方为有效(市级以上课题原则上不允许延长期限),并报市教科所备案。
6、对立项无实际进展的课题,校教科室在经过帮助、督促后仍未能按计划进行研究者,校级立项课题经校长所同意,市级以上课题经市教科部门同意,应通知课题组负责人中止研究,并撤消课题项目,该课题组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课题。
六、课题结题 1、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撰写成果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的形式一般为:研究报告、科研论文、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音像制品或实物模型等。
3、结题报告送评的截止日期:校级课题为每年的 9 月 30 日。
市级课题按规定的结题时间。
4、凡不能在规定的日期内送交结题报告且无书面延期申请的立项课题,一律视为无效课题,由市、区、校教科部门以书面形式公布,取消该课题的立项资格,课题组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任何一级的课题。
七、成果鉴定评价 1、校级立项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价由学校教育科研评审组承担,鉴定评价工作在每年的期末前完成,由学校以书面形式公布,并将评价结果报市教科所备案。
---------------------------------------------------------------最新资料推荐------------------------------------------------------ 2、市级立项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价由市教科研评审组承担,由市教科部门以书面形式公布。
3、评选为各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者,列入教职工年度考核成绩,学校分别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评职、评优的条件之一。
4、学校重大课题结题后,其研究成果须报上级科研机构同意,邀请有关专家,采用通讯或会议形式,组织课题鉴定。
八、研究经费管理 1、学校对立项的各级课题均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
2、每年科研专项经费为 50000 元;当年度未使用完,余额转入下一年度。
3、研究经费按以下标准给予(暂定金额)课题级别经费标准课题级别经费标准国家重点课题 10000 元市级重点课题3000 元国家规划课题 8000 元市级规划课题 2019 元国家级其它课题 3000 元市级其它课题 1000 元省级重点课题 5000 元校级课题 1000 元省级规划课题 3000 元省级其它课题 2019 元注:子课题的科研经费按同级其它课题发放。
4、研究经费按立项开题、研究中期报告、结题,分别按 30%、30%、40%给予。
5、到期如未能结题者,已领取的科研经费全额退回。
九、成果推广 1、学校教科室要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除5 / 8编印优秀成果集和会议交流外,应由学校教科室组织成果获奖者在全校或局部范围内对接受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推动科研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应用。
2、学校教科室在推广过程中要逐步实现由低级向高级转化,提高推广效果。
并在推广过程中,对推广的形式、途径、方法等进行研究,使成果推广更为科学、有效。
十、课题档案管理 1、课题档案应包括:(1) 《课题申报表》及课题研究方案、论证材料; (2)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关主要原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处理材料等;(3) 研究工作中期报告及研究成果报告; (4) 成果鉴定评价、验收及成果奖励的有关材料; (5) 成果推广阶段所形成的文件材料。
2、学校教科室对校级立项课题进行编号存档。
课题的编号一般为 6 位数,前四位数代表年份,第五、六位为课题顺序编号。
十一、奖励办法(一)获奖论文奖励标准:级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省级教育厅或省教育学会 150 120 100 80 教育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 120 100 80 市级教育局或市教育学会 100 80 50 教育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 80 50 30 校级 50 30 20 注:(暂定金额) 1、非教育行政系列的论文评比不属此奖励范围。
2、校级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按上交论文的 5%、---------------------------------------------------------------最新资料推荐------------------------------------------------------ 15%、40%评出,每次分别不少于 2、5、10 篇;(二)发表的论文、专著奖励标准:论文发表级别奖励标准国家级报刊按每千字 20 元计算,最高不超过 100 元。
省级报刊按每千字 10 元计算,最高不超过 80 元。
市级报刊 30 元注:1、论文:(1)1000 字以下,均不奖励;(2)发表的论文与人合作的情况处理办法:与本校教师合作的,学校按标准发给,由合作者自行解决;与非本校教师合作的,按第一作者 60%,第二作者 40%标准发给。
(3)专业报刊增刊中发表的论文不奖励。
2、专著:专著的奖励按每千字 20 元发给。
与人合作的,按个人实际撰写的字数计算。
最高不超过 1000 元。
3、发表的论文与专著均不含有偿或自费发表出版。
(三)说明:1、每年论文奖励专项经费为 10000 元,当年未用完,余额转入下一年度;2、本办法所列的论文、专著均指与教育教学(含专业)相关者;3、每人每学年每类享受最高奖一次;4、同一篇7 / 8论文多层次或多次获奖(含跨年度),按就高原则,不重复计奖; 5、市级以上凭获奖证书及本论文(含文本与电子)到教科室申请、登记后按相应等级领奖。
十二、本办法自 2005 年 9 月 1 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