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月考试卷
出题人:蔡艳丽审题人:付泰松
一、选择题:(共44分,每题4分)
下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下面四点。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2、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 40°
B、45°------ 55°
C、5°------ 15°
D、60°------ 70°
3、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时
D、4月、5时
4、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与南北两个区间
下列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1---3题。
5、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5、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6、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与的关系应符合()
A、B、
C、D、
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7、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8、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9、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
B、一年半
C、两年半
D、三年半
10、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
B、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
C、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
D、同一地段,开阔的无霜期长于低洼地
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12、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A、晴天转阴雨
B、大气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二、非选择题:(52分)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英吉利海峡常年受(风带)的影响。
⑵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的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气压与风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
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州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州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为“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
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并如期回到里斯本。
说明该船队到达里斯本时,那里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答:。
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