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养生三宝
提要:杨友鹤,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
杨友鹤先生自幼受家庭儒学,医道的熏陶,随父在故乡洛阳开办桥梓诊所,潜心攻医,习诗研文。
后入河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深造。
杨友鹤教授说“我打算100岁还上班。
”当杨友鹤教授笑眯眯地说这话时,你别惊讶。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今年98岁的他至今仍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坐诊,每周两次。
他是我的学习榜样,我在他面前是小孩子,他要比我大30岁。
杨教授有什么长寿秘诀,活得如此精神呢?98岁的老中医还在上班,他有养生三宝:
说到养生,杨教授背了一段《黄帝内经》里的话。
大意是,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上古的人为什么能活100岁而不见衰老?岐伯说,那是因为他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啊。
他说自己的养生秘诀主要来自这里。
杨教授吃饭很有节制,早上一碗牛奶,一个鸡蛋,一块绿豆糕。
作为洛阳人,他中午爱喝浆面条,吃烙饼卷菜,还经常吃两块红烧肉或卤肉。
晚上吃小米或大米熬的稀饭,里面有大枣、梨、山药。
杨教授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午饭后要百步走,生活极有规律。
他每天主要的锻炼是早上做“八段锦”。
具体动作是,站起直立,两手掌心向外向上托起,然后弯腰,像打捞东西一样双手下捞,这叫“托天捞地”,可以帮助消化;双手叉腰,脖子和腰部一起左右扭动,这叫“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
杨教授说,不妄做劳对于他这样年纪的人来说,主要是没有非分之想,脑子不装别的,“专用”――除了上班,就是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在养生方面,杨教授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自身的免疫功能好,病邪就不容易入侵。
他家里备有一种叫“三解汤”的茶饮,里面有生绿豆50粒(捣碎),毛尖茶8克,冰糖15克。
将绿豆(捣碎)带皮同茶叶、冰糖共合一杯。
开水冲后加盖,约10分钟后代茶饮用。
附:杨友鹤教授对中医事业的贡献
杨友鹤先生深谙人体的生理机能,脏器功能,气血作用等医学道理和人体保健要义,深通阴阳之辨,五行之法。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八十余年,对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理法方药注重整体,且灵活多变。
在临床治病中十分重视辨证论治,主张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综合辨证。
杨友鹤教授认为:证无大小,均需辩证才可施治,病有难易,唯有辩证方能收功,牢记辨证论治四个字足矣:在治疗杂病时重视调和气血,因百病皆可影响气血,而气血不调又可导致百病。
临床治病不外三法,即祛邪,扶正,调理而调理气血为主要一法;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应揆度阴阳,权衡祛补,四诊合参,把握整体。
对某些疑难杂症的辨治,经验独到,颇具特点,辨治糖尿病主张不囿于上、中、下三消分型,首倡“阴阳分型血瘀兼证”,立法卫药不同于一
般着眼于滋阴清热一端,而重视培补脾肾之本,并自拟成方“糖尿病合剂”、“抗糖灵胶囊”治疗糖尿病,该药作为医院内部制剂,二十余年来已治疗患者数万例,屡获良效;治疗脾胃疾病,主张胃病治肝,调畅情志,重视气机升降相合,对泄泻的治疗,先生总结出“出泻勿塞泻,久泄勿滑肠,湿乃泄之本,寒热要分祥,补塞若太早。
缠绵不寻常”之规律。
先生临证多年,经验颇丰,尤对消渴脾胃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很有造诣。
他根据自己多年从医心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辨证消渴,正分阴阳”、“胃脘疼治疗经验”等论文被收入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系列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