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战略物资数控机床

浅谈中国战略物资数控机床

浅谈中国战略物资-数控机床的发展看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

我国的数控磨床水平不错,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因为它简单,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

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

去除材料,主要靠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

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例如,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

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靠性好。

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

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

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很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中国在六十年代也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

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

中国改革开放前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

在1960-1980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

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经济,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

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

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西方走的路和前苏联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

由此也可见,前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

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执机床界的牛耳了。

但**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

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

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

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

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

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

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

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

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

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

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

**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

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

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中国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

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

不太附和美国情况。

但后来美国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

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

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

一般用户用不起。

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于二流,中国很少买他们的机床。

西班牙为了让中国进口他们的机床,不惜贷款给中国,但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

韩国、台湾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比大陆地区略强,不过水平差不多。

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技术发展的。

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系统。

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

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

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

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的。

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

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

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台湾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

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大部分都在上海。

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

近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机床厂商的注意,2000年,**最大的机床制造商“马扎克”在中国银川设立了一家数控机床合资厂,据说制造水平相当高,号称“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和世界同步。

今年**另外一家大机床厂大隈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家能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的控股公司,德国的一家很有名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工厂。

目前,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

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

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我国的数控机床目前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订货。

“撑着拐仗走路”的中国数控机床产业来自:e制造时间:2006-7-271958年日本和我国同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50年过去,而今日本已成为数控机床世界强国,而我国数控机床却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中国於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我国于1958~1960、1962~1965、1973~1978年曾先后三次在全国掀起数控机床的研制、生产、攻关高潮,但由于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技术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低,机床车体设计实力差、各种机、电、液、气配套基础元部件及数控系统不过关,工作不可靠,故障频繁,且由于发展NC机床整个方针、政策、方法、步骤、措施错误,导致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三起三落,最终因无法用于生产而停顿。

......我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进口国。

到2004年,我国国产金切数控机床销售收入接近12亿美元,而进口金切数控机床价值28亿美元。

国产金切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而国外进口产品则为70%。

这个比例还未统计进口的数控系统、电气件、液压件、轴承、滚珠丝杠、数控转台、刀库等配套产品,如果扣除进口配套产品的价值,只计算国内新增值的部分,30%的市场占有率还要大打折扣。

一个真实的事例是,有一个用户,打算购买2台立式加工中心,由于受资金限制,最终决定选购国产机器,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整机虽系国内所产,但他们所要求的关键配套产品都要从国外选购,其列出的清单为:日本FANUC 原装进口的数控系统、日本FANUC生产的驱动及伺服电机、日本NSK的主轴轴承和滚珠丝杠、德国曼内斯曼力士乐的直线导轨、日本山武株式会社的行程开关、德国西门子的交流接触器……最终,整个加工中心配置下来,只剩下床身和防护等机件是国内厂家所生产。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用户对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其配套产品还不大认可,他们的采购目标或是直接瞄准国外整机,或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国内整机配套国外的功能部件。

事实上,数控机床许多高技术含量的部分,都凝结在配套产品中,如果国产配套产品只能为中低端数控机床配套,其结果将不言自明。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进步很大,问题不少;拥有量较多,利用率不高;产量较少,高性能产品缺乏。

据1995年的全国调查,我国机床拥有量为383万台,其中数控机床7.28万台。

虽然机床总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但性能普遍落后,结构陈旧,机床数控率不高。

到了2000年,我国数控机床拥有量达到14万台,平均利用率约为40%,而日本的数控机床利用率则约在80%以上。

1945年日本战败,1949年中国解放,两国机床工业发展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8年日本和我国同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50年过去,而今日本已成为数控机床世界强国,而我国数控机床却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1994年,日本机床拥有量100万台,数控机床拥有量16万台,2000年中国数控机床的拥有量,接近日本1994年的水平。

日本MAKINO卧式自动换刀数控机床a51中国的未来掌握在谁手中?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2005年5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文章写到: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此文一出,震惊国人。

长谷川庆太郎在文章中写道,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产品;二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在研发领域进行的巨大投资。

文章说,如今在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制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

在汽车制造业,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也只有日本制造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

“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