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模式初探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现状 (1)二、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常见的问题 (1)三、语法教学的原则 (1)(一)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2)(二)三维语法教学原则 (2)(三) 交际性原则 (2)(四) 互动性原则 (2)(五)兴趣原则 (3)四、解决方法与策略 (3)(一)呈现 (3)(二)操练和实践 (3)(三)归纳 (4)(四)评价反馈 (4)参考文献 (6)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模式初探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语法教学模式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提高他们英语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语法,语法意识教学模式一、小学英语语法项教学现状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导向是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语法教学属知识教学,单纯强调对语法规则或用法的灌输和讲解,注重语法结构,忽视语言的本质功能即交际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语法教学模式应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应该达到二级标准,其中二级语法目标是:(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4)知道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二、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常见的问题根据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语言关键期,他们好奇、好动,理解能力稍弱,而模仿能力强;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还未形成抽象思维,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该把隐性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隐性教学为主,显性教学为辅。

教师要避免学生脱离语境去机械记忆语法规则,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大量的接触,大量的体验,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语法规则。

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语言的意义、语言的形式和用法这三者的关系,过于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忽视语言的用法是错误的做法。

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是基础。

了解意义是关键。

学会使用是目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法教学中,主张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先行,而形式的学习靠后。

三、语法教学的原则在语法教学中,虽然教师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课就是教师满堂灌的过程。

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英语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出现的语法知识一般来说都比较简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使学生在自然、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自主讨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归纳出语言规则。

(一)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学习语法规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隐性的;一种是显性的。

隐性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语法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实际的运用,反复地接触到一些规则,在感受语言的过程中理解这些规则的意义或功能,进而总结出规律,自然地习得英语语法。

与之相反,所谓显性语法教学就是直截了当地把规则呈现给学生。

(二)三维语法教学原则语法是一个包括形式、意义、用法且三者相互关联的三维实体。

其中形式主要指某一语法结构的构成,也包括该结构的读音;意义指表达的意思。

包括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及用法指在语境中正确、恰当,有意义地运用语法。

(三)交际性原则80年代兴起的交际理论,以社会语言学理论、心理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交际功能为大纲,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学生,教学内容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

教师的丰要作用不再是讲解语法知识,而是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同时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和思想。

在课堂上学生学用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学有所得的成就感。

(四)互动性原则教育互动性原则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沟通学习,共同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法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采取互动原则是有利的。

它反映了师生间、学生间在课堂上形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老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

而且还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样一个生动、活泼、愉快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澡堂氛围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兴趣原则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巨大动力。

小学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

很多人认为语法教学很枯燥,实际上语法教学的方法得当也不一定就很枯燥,关键是在于教师组织语法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帮助学生学习语法的各种活动,创设各种情景。

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中,从而产生和保持对它的兴趣,并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

四、解决方法与策略Jeremy Harmer(1998)认为,无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如何,无论采用哪种语言教学模式,为使语言学习的发生。

课堂语言教学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即:(1)学习者有机会接触语言;(2)理解语言的意义。

(3)了解语言的构成形式。

(4)操练并运用语言。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语言教学要贯彻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而致用的学习理念。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程序可由四个步骤组成,即:呈现;操练和实践;归纳和评价反馈。

整个模式以兴趣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语法意识为主线,以意义操练为中心。

以交际运用为宗旨。

(一)呈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辅以实物、图片、动作,表情、课件等直观手段,创建包含运用语法规则的具体情境,情境必须有意义以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语法规则与语言情景之间的直接联系,也就更容易理解语言规则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语言知识、体会语言形式。

有两个方面教师要重视:一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二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凸现新的语言形式。

为了突出所学语法点的特征,教师可以用强调的语音语调和句子重音方式、用重复强化的方式、用肢体语言或眼神提示的方式、用鲜明的课件方式、用粗体,斜体、下划线、大写以及不同颜色标注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意义的时候,能结合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用法去思考、猜测、想象和联想,为后面的操练和实践,以及归纳作出很好的铺垫。

(二)操练和实践在学生全面了解所展示的语言知识用法之后,随即教师要提供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在较真实的语境中,在完成真实任务活动中模仿操练巩固语法知识,并逐步掌握所学语法项目。

在这一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是操练活动的层次性。

要按照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合后分,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通过完全控制,半控制和自由运用等三种类型的活动,体现一个语言接触、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

二是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及教学的活动始终要考虑班上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活动形式可采用个人、双人,小组和集体相结合。

有梯度地进行操练,分层“达标”,让学生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

三是活动的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操练形式或方法的多样有助干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课堂操练分为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操练。

除了必要的操练如重复、模仿、替换、转换、扩展等之外,还可以利用情景/角色表演、竞赛、游戏、小组讨论、自编歌谣等操练模式。

不管是书面练习,还是口语活动,都应采用有意义的任务驱动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法语言知识完成各种任务,在“做事情”中提高他们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归纳在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采取显性的方式让学生关注所接触到的新语言现象,如它的形式、意义,用法等,让学生形成比较明晰的概念,也就是在今后的学习和运用中对所学的新语言形式具有一定的意识。

(四)评价反馈在语法操练之后,为了检查语法学习效果,以便教师和学生客观地了解学习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反思,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语法规则。

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课堂提问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语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及时的反馈会给教师提供及时的关于教学的信息,使教师对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

必要时还要补充课外巩固和拓展训练,以达到内化规则、熟练运用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语法教学只能围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目的来进行,它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井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有意义、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法知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操练,让学生在练中获得听、说、读、写等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其特点。

让学生对英语语言规则有明确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法意识,有效地实现语言交际任务。

而学生良好的语法意识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l】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程晓堂,刘兆义.小学英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张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初探【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9(2).【5】龙忠文.如何进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J】.考试周刊,2010(11).【6】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杨红萍.论反馈原理与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