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工作心得体会【篇一:法官职业道德心得体会】篇一:法官职业道德学习心得法官职业道德学习心得法官职业道德是法官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是履行法官职责和从事职务外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一要提高政治素质,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二要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强化法律审判、法律执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自觉实践者。
三要提高执法能力,努力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勇敢扞卫者。
要坚持学习,自觉学习,既向书本学习,又向群众学习,努力提高认识和把握大局、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认识和把握社情民意、认识和把握法律精神、认识和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水平。
四要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做廉洁执法的身体力行者。
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廉政意识,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清廉本色。
五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院制度的改革探索者。
六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努力做人民法院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
一、树立正确的法官信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为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的法律人,我们应该用法律精神主宰自己的灵魂,应该把法律作为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应该把法治的内核书写进自己生命的每个细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向社会大众传播公平和正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之中真正树立起应有的权威和正气,也才能在诸多困惑和难题面前表现博大的胸怀和足够的理性,许多违反原则、违反纪律的事情,甚至有些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都与对法律的信仰的迷失有关。
因此,必须抓好学习、教育,在心中树立天平。
在具体工作中,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情系群众利益,做到警钟长鸣肖扬院长说过:“国家法律能否得到一体的遵从,司法裁判是否公正、搞效,在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司法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
”要想听到群众的呼声,做一名好法官,就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王怀忠等系列典型案件,严重违法违纪,虽然与他们本人不注重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有关,但是与他们不主动接受监督有直接关系。
一些法官在审判案件当中,常常躲开人民的视线,枉法裁判。
办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枉法裁判,这些情况的发生,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把法官的各种廉政制度坚持下去,就必须加强对法官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淡泊名利,廉洁从政,永葆政治本色“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无令则从”要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好法官,一要淡泊名利。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反腐倡廉工作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工作中,手中大大小小有一点支配权,不要有“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种想法。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人民法官为人民”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
”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
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公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对公正的价值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当前,在改革发展持续深入、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维护公正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人民法官为人民,归根结底要通过审判执行工作,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确保实体公正。
“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
人民法官执法办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尊重法律事实,又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依法作出的判决与依道德作出的判断有机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要确保程序公正。
坚决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坚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各方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护。
再一方面,要确保过程公开。
“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司法过程不公开,人民群众就无法对审判活动和结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高效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效益。
具体到法院工作中,人民群众容不得司法活动拖沓冗长,不允许诉讼过程旷日持久,特别是对个别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决、久执无果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
广大法官要切实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加快办案节奏,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要求。
一是要加强审判管理,重点加强流程管理,坚决杜绝超审限、超期羁押等现象,在提高审限内结案率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当事人少等待一天。
二是要强化诉讼调解,进一步提高调解效率,按照合法、自愿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切不可因工作失当,误了最佳时机。
三是要简化办案程序,尽可本文来自文秘114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能适用简易程序,积极探索民事小额案件速裁和一审终审制度,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坚持避繁就简,用最快捷的方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诉求。
三、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方便方便不方便,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工作的重要标尺。
人民,就要事事处处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关心。
工作中,要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宁可自己多出力,不让百姓多跑腿”,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多方面的司法便利。
一是对诉讼知识不足的,要“送法下乡、送法入企”,普及诉讼知识,提示诉讼风险,引导合理诉讼。
二是对立案不方便的,要积极推行电话立案、网上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休息日立案等方式,确保法院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
三是对参与诉讼不方便的,要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实行就地开庭、巡回审理,努力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四是对确有经济困难的,要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正确运用诉讼费减缓免措施,确保有理无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
四、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温暖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法官给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
它不仅反映了队伍的作风素质,更体现了法官的“人民性”本质。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人性化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被尊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这就要求广大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审判作风,彻底改变个别法官“板起脸来问话,背起手来走路”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好事办实办快办好。
二是要进一步讲究司法礼仪,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讲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中。
五、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清廉人民群众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但同时也是可畏的。
对司法不廉现象,人民群众不仅不满意,而且非常痛恨。
“人民法官为人民”不仅要“为”人民,还要“畏”人民。
一个法官有一次不廉洁行为,他的功绩就要被大打“折扣”;一个法院有一名法官出了问题,整个法院的形象就会严重受损。
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腐倡廉形势,广大法官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下大力筑牢自身防线。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规定,紧紧抓住审判执行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五个严禁”规定的“紧箍咒”和“护身符”作用。
二是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正反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法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三是要完善廉政机制,在健全完善“四不为”廉政建设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廉政监察员制度,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篇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学习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学习心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除了序言、附则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
分别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六个角度对法官做出了道德和行为上的要求。
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一句话说得好:“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提高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要认真参加各项集体学习活动。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考,举一反三。
要利用好业余时间。
多读书,读好书,让知识和智慧浸润我们的头脑,让理性和善良充实我们的心灵。
动态。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法官及法院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法官及法院工作人员自身的严格自律、自省、自重。
培根说过:“法官应当学问多于机智,德高望重甚于巧言善辩,慎重超过自信。
三、要牢树为民宗旨,做到公正、高效、廉洁篇三:法官培训心得体会十天的培训短暂而充实。
近距离的聆听资深法官传道授业,与同龄预备法官一起争辩探讨,使我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信心和珍贵的友谊。
案例分析只突出理念、知识和规则的逻辑运用,却展现不出道德,考验不出技能,然而审判的生动之处恰恰就在于它能综合而细致地体现出职业道德素养和审判技能水平。
我原以为只是与审判工作沾边的许多“零件”问题反反复复被各位资深法官重申、强调,居然在审判中占据了半边天。
我深刻的意识到:审判不是答卷子,不是判了就了事,审判过程的中诸多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比判决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法官举止不妥,引起当事人的不信任,即便是正确的判决,不被当事人接受,实际上纠纷就没有化解。
可见,小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审判效果,甚至导致功亏一篑。
因此,审判工作没有所谓的及格分,只有零分和满分。
审判一直是民众瞩目的焦点,法官正是风口浪尖的行船人,审判要得满分的评价,用如履薄冰去形容法官谨慎的良苦用心丝毫不为过。
看似案情简单、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常常却不能机械的套用法条,甚至某些完全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却不能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记得两年前的新录用人员培训班上,主任曾经从审判实践的角度阐释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
带着这些疑问,我参加了预备法官培训,有幸再次聆听李大元主任的法律思维课。
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他讲述的飞行员诉民航劳动争议案、非典期间患者诉医院案的处理方法,这才渐渐领悟了其中的答案。
原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不仅是新时代法院功能定位的标准,还是法官必须具备的一种务实的法律思维。
审判承担着整合社会关系的功能,这意味着审判不是就案论案,而是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开阔的思维去考虑个案的审理会带给当事人什么样的利益、同时又会带给社会什么样的影响。
多思考、多预见总是没有错误的,只是法官不能用自己所想所见的种种事实和理由人为的扩大当事人的矛盾,替当事人去找利益、争利益,否则就偏离了法律效果,也会必然偏离社会效果,也就破坏了“度”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