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音乐教学法简介
4)音乐课最重要的作用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是 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的本能需要。
二、基本音乐教学方法: 1、体态律动教学法: (1)初步训练和基本动作 (2)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和谐结合 (3)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记忆力、注意力、身体 反应能力、创造力) 2、游戏教学法: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音乐活动不仅能唤醒儿童对音乐艺术和生活 的热爱,更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 和音乐本能。 3、创作教学法:以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4、重视教材选择
儿童纯洁的心灵是神圣的,我们灌输给 他们的必须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真正的艺 术。儿童的选择、鉴别能力还未发展健全, 教师、父母的责任非常重要,为儿童选择 的音乐食粮将会直接影响儿童音乐趣味的 形成。 所谓“好的作品”,是指那些真正具 有使人们精神升华、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音乐。
5、重视教师培养 “像电线通向国家的各个角落一样,教师应 该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网络中的电线。” 做一个好的教师比做一个歌剧院的指挥还重
第三节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通过歌唱的方式使人民大众,特别是 青少年接近音乐,以唱歌为基础,全面提 升民族的音乐素质和修养。
一、音乐教育思想
1、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 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 望将会持续终生” “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 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 人。”
2、音条乐器:(最突出的贡献) 1)钟琴:木质槌头,13个音条,镀镍金属
2)金属琴:钢片琴、铝板琴、铁琴…
11-13个音条
3)木琴:硬木、红木、紫檀木等,13个音条
3、竖笛、低音提琴等
特点:无论哪种音条乐器均可自由卸装、更换,可演奏G、F调。儿童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把技术困难减小到最低限度,使他们没有任 何负担,能尽快、尽早进入到音乐中,去享受音乐及创造的乐趣。
第四节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一、美国音乐教育思想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1957年,伍兹霍尔会议——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1960年,布鲁纳《教育过程》——学科结构 1963年,—螺旋形课程 1967年,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坦格尔伍德研讨会——《坦格尔伍德宣言》 1986年,重订音乐课程标准 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就在简朴之中可见其宏大
第二节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一、基本音乐教育思想
1、音乐与身体的哲学关系
1)人们通过身体运动将内心情绪转化为音乐,首先要掌握 的乐器就是人的身体。只要吧仔细聆听音乐和身体反应结 合起来,就能够产生理解、表现音乐的巨大力量。 2)音乐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也不是脱离音响的理 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而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 体验。这种体验以身体运动与音乐的结合为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基本教学方法二、基本教学方法
1、首调唱名法 (主音唱名法、关系唱名法、移动Do唱名法) 更宜于训练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概念。 2、柯尔文手势 结合首调唱名法使用
约翰· 柯尔温手势
3、节奏唱名法
法国艾米里-约瑟夫创建的节奏读音体系。
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 相对应的音响。 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于帮 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克服困难是有益处的。采
3)敏锐的音乐感依赖于敏锐的身体感受。
2、体态律动使身心和谐发展,唤醒儿童音乐本能 1)体态律动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 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2)加强集中注意的能力,使身体习惯于自我控制,能随时 并迅速执行大脑的指令,获得联结意识和潜意识及调整潜 意识的能力。“使精神的潜在力得以解放” 3)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 进而为音乐所用。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 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 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四、器乐教学 1、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系列
1)皮革类(鼓类):手鼓、铃鼓、大小军鼓、大小堂鼓、
大鼓、架子鼓、排鼓、定音鼓
2)木质类:单双响筒、蛙盒(响板)、梆子(木棍)、木鱼 3)金属类:三角铁、碰铃、锣、钹、镲 4)散响类:串铃、铃鼓、沙锤
自制:玻璃杯、罐头盒、大纸箱、易拉罐、塑料瓶(内装沙子、豆子等)
“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它的 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 活。” ——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2、学校音乐教育基础
儿童都是首先使用母语学习讲话、进 行交流的,儿童也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 语歌唱。简练、纯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 间歌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 料,是培养儿童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 传统的必由之路。
节奏教学的目的:
身心健康 反应能力 自控能力 创造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视谱能力 音乐表演技能
1)培养人格素质
2)培养音乐能力
一、节奏朗读教学 节奏朗诵:(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节奏基石: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频成的
最小节奏单元。
1)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 2)成语、谚语做节奏、短句教学
3)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教学
二、律动教学
1)反应训练 2)动作训练
3)动作变换与组合
4)动作游戏
三、声势教学 声势: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
声响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 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 且至今仍被人们应用着。
1)节奏模仿 2)接龙游戏 3)节奏创作 4)用声势为旋律伴奏
第三章
国外音乐教学法简介
第一节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节奏:
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 其各种变化组合,而在听觉心理上形成的 感觉,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
1)广义的节奏可以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 一切具有规律以及各类变异形态的节奏。 2)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与人的生理、心理感 知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 3)节奏是音乐行进的时间的组织者,音乐的 骨架,某种意义上是音乐的总的感觉。 4)节奏是能够将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 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既是入门的先 导,也是教学的方式和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
3、重视早期教育
柯达伊提出3岁至7岁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 这个年龄段被损害、被忽视的地方,将来难以弥补。这个 阶段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发展,教育的起点必须始自幼儿园。 打基础的第一步,唤起兴趣、获得体验,都应该从幼 儿园开始。 儿童在早期培养的良好品格、趣味,不仅是他们个人 的财富,也会成为公众精神的一部分、团体精神的一部分。 他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公众的修养、素质。
(3)即兴创作
(4)有计划的即兴创作 (5)巩固概念
第五节 铃木教学法
一、铃木镇一: 日本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二、教法要点: 1、注重早期教育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核心 2、通过让儿童适应外部刺激来发展他们的才能
3、重视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教材
三、通过教幼儿演奏小提琴 开展其“才能教 育活动” 并不是一培养音乐家和职业音乐工作者 为其主要目的,而是希望通过采取适当方 法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使其都成为具有美 好心灵的人。
要得多。对于一个不好的指挥,失败的是他一个
人,对于一个不好的教师,他会持续他的失败30 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
6、推崇合唱教学
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正是每个人 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 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 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 能,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 价值的音乐,也是最容易的方法。
二、综合音乐感课
是通过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音乐教学 的一种从总体、从综合性出发的教学法。 是一种灵活的哲学,并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 学习方法,而强调音乐教学是综合性的,反映音 乐的各方面是互相联系并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1、共同性因素:指世界音乐文化中,共同构成各种传统、 各种风格的音乐的那部分因素——声音,即音高、时值、 音量、音色。 2、具体实践:在课堂和排练中,都通过实际表演、欣赏、 描述、作曲、即兴等活动来强调共同性因素 3、课程五大环节: (1)自由探索 (2)引导探索
用这种方法是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
训练时通过口读、手拍,使音响与节奏时值相联
系,进行单项的节奏训练。
4、字母记谱法
字母标记类似数字简谱,使用唱名的辅音字头:d r m f s l t 字母只标记音高唱名,不表示出节奏。表示高八度音 在右上角加一短撇,表示低八度音时在右下角加短段撇。 对于初学者读谱起过度、辅助作用;对于培养儿童听 觉、理解和掌握首调唱名法中音级之间的关系、建立调式 音阶概念起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