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907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能在高等学校、林业科学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事业从事森林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教学与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学风严谨,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积极献身于我国林业建设的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森林保护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攀登本学科高峰和开辟新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和国际交流能力。
达到森林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
3.具有能适应林业建设和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健康体魄。
二、研究方向
1.森林病理学;
2.森林昆虫学;
3.森林微生物学;
4.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根据林科的专业特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不超过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最低研究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不超过5年)。
按照课程与学位论文研究并重的原则,在时间的安排上课程学习应累计0.5~1学年,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应不得少于2学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
本专业最低应修学分16分。
一般课程讲课每20学时计1学分。
1.学位课
政治理论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学分
第一外国
语3学分
英语二外(第一外国语为小语种者填)2学分专业课: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2学分(各专业方向必修)
分子植物病理学2学分(森林病理方向)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2学分(森林病理方向)
数学生态学 3学分(森林昆虫、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2学分(森林昆虫方向)
微生物基因工程2学分(森林微生物方向)
森林微生物学进展 2 学分(森林微生物方向)
现代生态学2学分(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2.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菌物生态学 2学分(森林病理方向)
植物抗病育种专题 2学分(森林病理方向)
高级昆虫毒理学 2学分(森林昆虫方向)
高级昆虫生理生化2学分(森林昆虫方向)
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技术2学分(森林微生物方向)
高级微生物生态学2学分(森林微生物方向)
保护生物学2学分(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2学分(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
3.实践环节(1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应承担本科生、硕士生不少于2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课、实验等),对没有参加实践环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准进行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反映博士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1、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的选题应对科技进步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是论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1年内首先完成论文选题及其研究计划,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入学后第三学期初)完成与论文有关的、系统而完整的文献综述;并按规范写出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提交本学科导师组答辩、评议、论证,论证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组成。
3、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
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博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资料为主。
博士研究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4、发表论文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学术论文要求按《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学术水平基本要求暂行规定》执行。
5、按照研发(2001)5号通知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暂行规定》规范学位论文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和实践教学等环节。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她)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活动,启发他(她)们对其他学科的触类旁通悟性。
在培养学术型和理论型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跨学科的专家组成)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1.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效措施。
1).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
确因特殊原因,可在第四学期补充考核。
2.考核内容
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表现;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及学分;独立思考及试验研究能力、文献阅读和论文开题报告情况;外语水平以及身体状况等。
3.考核形式
由学科点负责人、导师配合研究生部和学院,按照中期考核办法对研究生逐个考核。
根据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主要组织本学科导师,必要时可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
按照研发(2001)47号关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工作规定》要求,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
成绩优秀者给以奖励;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合格者报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领导小组审批,终止其学习,按硕士就业处理。
七、思想品德教育
认真贯彻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学风建设放到研究生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
八、其它考核要求
1.中期考核
执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工作暂行规定》,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合格者按照学籍管理办法给以处理。
2.发表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1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至少2篇研究论文,具体要求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的规定》执行。
3.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社会调查等。
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是给本(专)科生讲授部分课程的有关章节,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生产实践的方式可以是参加生产单位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可以是参加田间试验布置或完成实验过程所需的一系列劳动。
实践环节的工作量不少于40学时。
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对博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与评定,未参加实践环
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授予学位。
教研室和导师须积极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造精神。
鼓励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至少参加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在毕业前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应不少于8次,可确认为完成该项考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