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生回乡创业诸问题及对策常伟摘要: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创业前景光明但风险很高。
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面临着传统观念阻碍、创业能力不足、融资困难、创业环境差、准备不充分等现实困难。
这些困难的克服离不开舆论引导、创业技能培训、金融服务支持、创业环境的优化,尤其是政府的强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回乡创业问题对策探讨一、问题的提出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乃至包括一部分高层决策者提出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2009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场地安排、创业环境和条件等,来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就现实而言,大学生创业之路并不容易走。
笔者注意到尽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不少,但失败的机率仍然相当高。
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尽管在创业阶段能取得成功,但却经常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遇到各种困难。
某省2008年底曾评出10名大学生创业之星,到了2009年9月已经有4名破产,4名尚在艰难支撑,勉强维持,经营状况良好仅有两名。
这表明大学生回乡创业尽管看起来美好,但实际风险却很高。
如果不能理性看待大学生创业问题,不能采取针对措施解决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难,那么大学生回乡创业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它不仅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反而会给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有鉴于此,笔者打算结合现实就大学生回乡创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二、大学生回乡创业面临的现实困难1.传统观念阻碍创业能否成功,关键是创业者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
所谓企业家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
应该说中国人并不缺乏企业家精神,但传统文化理念对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束缚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传统意识主要表现为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
官本位意识在我国人民群众中间有着极为深厚的现实土壤:首先,相对于企业而言,党政机关尽管工资有多有少,但总的来说有保障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其次,进入政府部门可以掌握一部分社会资源,托人找关系的话,办事情比较方便;最后,如果在政府部门担任一官半职,社会上对于个人及其家庭喜怀有一种敬畏心理。
正因为这些,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被家长和老师告知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大官。
“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官本位意识的现实体现。
小农意识在我国同样有着极其深厚的土壤。
它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自给自足,患得患失,绝对平均主义;在思维方式上有着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的特点。
如果不能打破小农意识的束缚,现代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
而对于那些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里面找不到理想工作后的不得已选择。
在上述意识的影响和作用下,不仅他们自己觉得低人一等,自惭形愧,就连家里人和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往往很难理解,甚至说三道四。
2.创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与大学期间的选择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广大学子在高考选专业时大多对于自身所选择专业知之甚少,因此也就很难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而学校、老师和家长由于受制于传统思维方式,加之对于专业缺乏了解,很难给出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在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后,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专业性不突出,实际操作性不强,很难吸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自然也就很难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技能储备。
至于大学生回乡创业所必备的创业知识技能,如企业管理和财务金融知识,农业和农村相关知识,更不是通过大学课堂学习来获得。
3.融资困难资金问题对于大学生回乡创业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学生创办的企业相对而言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差,这样就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而涉及到税收减免的一些优惠政策大多条件严格,程序繁琐。
大学生回乡创业如果要解决创业资本的筹措问题,往往不得不向亲戚朋友筹集,或者依靠民间私人借贷。
有的甚至尽管友好的产品、技术和订单,但因为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困境。
如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的安徽省六安市大学生荣琼携发明专利回家乡创业,并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尽管产品市场潜力广阔,但由于融资渠道不畅,缺乏流动资金而陷入困境,至今仍在苦苦支撑。
4.创业环境差与城市相比,尽管农村土地价格相对低得多,具有一定成本优势,但农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要相对差得多,这就使得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成本往往相对较高。
就农民收入而言,尽管自2002年以来农民收入已经连续6年超过6%,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
农民相对收入较低,市场也就显得相对狭小。
农民居住分散,经营活动就会面临一些过高的成本。
这些对于那些大学生回乡创办的企业来说,会带来一些现实困难。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交易成本相对较高。
不仅如此,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也相对要差一些。
2009年春节期间,笔者曾和《潜规则》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在中部某省调查时,曾注意到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纯农业户,都认为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比以前好得多,但几乎所有的兼营工商业的农户,都认为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作风不好。
这种情况表明:尽管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行为已经有所规范,但与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创业环境不甚理想。
一些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经常遇到来自地方的吃拿卡要,生产经营也是困难重重。
5.准备不充分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包括生活上和精神上两方面。
有很多大学生开始在农村创业时,豪情万丈,但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难免会心灰意冷,往往浅尝辄止。
如果是在异地农村创业,由于与当地村民缺乏地缘和血缘关系,难以融入当地,自然也就不容易取得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帮助。
不仅如此,有时候上级领导的鼓励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们曾注意过,一些大学生创业典型由于初期成功而得到了各级政府认可,有些领导,尤其是一些大领导在视察过程中出于好心会讲一些做大做强之类的话,就出发点来说这也是出于好心,这没什么不对。
但在起步阶段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各种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做大做强的希望虽然美好却并不现实。
如果这些创业典型把握不住自己的真实状况,一味做大作强,很可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甚至导致创业失败。
三、对策探讨1.注意舆论引导,破除社会阻力大学生回乡创业,尤其是回本乡创业,均会遇到周围群众不理解的问题,“大学白上”、“读书无用”之类的说法在一段时间内就会大行其道。
有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也会因为这种世俗的眼光、议论、压力而放弃初衷, 打退堂鼓。
其实不仅仅是大学生回乡创业,那些回乡担任村官的大学生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这种认识有着极其普遍的社会经济基础,它是植根于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思潮的现实体现。
但农民又是极其现实的,如果能在创业之初打破僵局,并初步获得一定收益,这些类似于“大学白上”的说法自然就会消失。
不仅如此,大学生创业成功后还有可能带动一批农民走向致富路,那时周围的群众就会认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很了不起。
如毕业于万博职业学院的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松颗村大学生付凤,读大学期间她决定回乡创业搞土鸡养殖。
开始不仅周围乡亲不理解,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理解。
正式创业后,由于较好地把握住了市场,并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现在就连周边村民也打算加入他们的养殖合作社。
要顺利度过这一段时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舆论界及时予以引导,并帮助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坚定那些创业者的信心,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舆论环境的改善也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回乡创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举办创业培训,化解创业风险大学生不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打敢拼,这些有助于创业成功。
但社会阅历不足又会对于他们创业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为:首先应在高校内或者由劳动部门组织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相关培训,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理念,营造创业氛围,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其次,应向大学生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鼓励他们多到农村调研,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最后,可以将那些事业有成、又富有社会公益心的企业界人士聘为创业导师,以弥补大学生阅历不足的缺点,并通过研讨交流、观摩教学、实践创业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提供金融服务,化解融资困难针对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笔者以为可以考虑通过金融服务优化以支持大学生创业,比如可以考虑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或者将相关支持资金整合起来,加大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贷扶持力度;对于信用较好的大学生考虑免除担保手续,优先发放小额贷款;建立地方融资担保公司,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设立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并通过风险投资公司承担起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融资的责任;举办项目对接会为创业项目和风险基金的对接提供桥梁等。
这些措施如能组合运用,将可以大大缓解大学生回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困难。
以笔者前面提到的付凤为例,在创业过程中就曾得到了长丰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团县委以及岗集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4.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农村地区创业环境相对比较差,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意识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回乡创业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回乡创业持积极欢迎态度,在资金筹措、企业选址、部门审批以及税收等方面,允许优惠政策或提供各种便利,无疑对当地回乡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支持程度却差别很大。
但现实经常是,优惠政策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合力。
有许多地方承诺的优惠条件兑现不了。
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创业者说这不行那不行,很少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患有吃拿卡要行为。
如此等等,这不能不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一些实际困难。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以为不仅应通过经济环境的切实优化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要大力宣传那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典型。
各级党政领导也要重视解决影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具体问题,部门之间协调解决不了的,党政主要领导要帮助解决。
可能的情况下,每个党政主要领导应联系一名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论综合以上讨论,大学生回乡创业尽管前景光明,但现实困难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