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I
(高一上)“地球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融安县高级中学地理组雷婷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限于学生对初中这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高中教学的着手点是逐步深入,对概念的表述和解释要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容易理解和更接近实际情况,要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而且对于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通过一些学生探究容易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物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亮标】(2分钟)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通常酒店大堂都有很多时钟,显示出不同地方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时间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目标: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自学合作】(10分钟)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17〜20页的内容,包括“阅读”部分,找出地球自
转产生了哪些地理意义?把它们用纸一一罗列出来。
板书:(板书设计部分)
小组合作,用15分钟时间探究下列问题:
1、 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昼夜的分界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2、 右图中从A 向D 运动的物体会想哪个方向偏转?
3、 右图中A 、B 、C 、D 四点各自的地方时分别是几点?
4、 如果北京时间现在为1()点,那么华盛顿时间是几点?东京时间是几点?
【学生展示】(10分钟)
(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用时区图确定华盛顿时间为西五区的区时, 东京时间是东九区区时。
正确答案:
1、 左上图为晨线;右上图上半部分为昏线,下半部分为晨线。
2、 从A 到D 运动的物体,向右侧偏转(即向东偏转)。
3、 A 点地方时=。
点地方时=12点,B 点地方时=18点,C 点地方时=0点或24点。
4、 华盛顿时间=前一天的21点,东京时间=11点。
【精讲点拨】(10分钟)
方法规律总结:
1、 晨昏线判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
2、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沿赤道运动不偏。
3、 地方时的特征:①东早西晚(早——数值大,晚——数值小);
%1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地方时二已知地地方时土地方时差
%1 土——所求在已知东部取+,西部取-;
%1 地方时差:15° =1小时,1° =4分钟。
6 月 22 I I
B
0°
光照图中的四个特殊时刻:①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
%1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0点或24点;
%1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
%1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分别为东西各12区,每15。
为一个时区,时区中间经线称为中央经线,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这个时区的区时。
如我们常说的北京时间,就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土时区值
%1土——所求在己知东部取+,西部取-;
%1时区数差值:1个时区二1小时。
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
区差用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时区差用时
区数相加。
即“同减异加”
【独立建构】(5分钟)
当堂检测:
1.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全球共划分12个时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西五区比西四区早1小时
C.“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东部平原地区的标准时间
2.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D )
A.地球是个球体
B.黄赤交角的存在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地球不停地自转
3.读下图,位于南半球的岛屿甲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最终与哪岸相连?(A )
A.南岸
B.北岸
C.两岸都相连
D.两岸都不相连
4.下图的中心点是北极,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是(B )
A. 8时
B. 9时
C. 15 时
D. 16 时
地球自转方向 >减一天 减一天—
29号 30号
30号
29号
>加一天
【巩固拓展】(3分钟) 重复方法规律的复习记忆o
国际上由于时间的不统一,规定了固定的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这 是人为界线;还有一•条是自然界的日期变更线,即地方时为0点所在的那条经线,是会 不断变化的。
如下图:
东经度 180°经线 西经度
加一天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昼夜交替的周期
3、 昼夜交替的意义
4、 晨昏线的判断
二、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的原因
2、 偏移的规律
3、 实例和绘图
三、 地方时和区时:1、地方时的概念、特征、计算
2、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区时的计算
四、国际口期变更线:概念、类型、口期变更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其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 的规律,上一•个课时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 运动特点,之后再分析它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球的运 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因此,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意义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 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其
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的原因,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 没有制定要求。
本节课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常见图对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方时和区时进行分析,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能力,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对于学生回答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然后用变式训练来加深印象,取得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后,立即进行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因果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事,又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演示、计算活动等,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强化了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从学生当堂检测的结果来看,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