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心得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心得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黑家堡小学卫燃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有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技巧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进行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驾驭课堂,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呢?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个突破口。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而通过探索,又提出了更多的很有见地的问题,这便是成功的开始。

所以,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讲究提问技巧。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问目的明确,是指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

具体的来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和发问。

每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不同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是衡量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决定了其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处于被动状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的。

”①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就要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设置问题,这也成为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怎样设置问题呢?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专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为下一步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其次提一些有悬念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从而主动去合作学习;再次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难点,攻破重点。

现以《九色鹿》一文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品读语言,体会、想象人物的形象,对九色鹿的和调达的品格特点有鲜明的感受,从故事中形成对“美”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对“诚信”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

为了突出本文的重难点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1)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2)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又对王妃和国王做出了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需要教师提问时既要针对教材实际,又要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

1、新教材的特点是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结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旧式的“你问我背提问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那么如在新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呢? 新课程着重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挖掘,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摒弃让学生背诵公式概念的陈旧的提问方式,讲究提问时机、技巧,问在最需要的地方,问最需要问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切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起到触及学生的思维“盲点”,活跃学生思维的积极效果,而不应该提出一些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来的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更不能设计出让学生如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大而不当的或似是而非的问题。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6~12岁的儿童,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的,这些特点表明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儿童生理机能发展水平的支持范围。

”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课堂提问的对象。

提问应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教师应善于把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不同水平的学生优化组合,既要给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又要给一般的学生创造进取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才能,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提问要有时效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握时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又如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

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四、提问要有创造性我认为这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在这里重点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提问要有创造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设问要能体现对学生的引导,要侧重于传授方法,揭示规律。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系统的指导和传授,使学生的学习避免走很多弯路,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

”②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

”这些话告诉我们,教学注重传授方法,揭示规律。

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它是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式的教材,所以教师不仅要学生学会一篇课文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特色等,还要从这篇课文出发,去延伸迁移、比较深化、发散求异、想象创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更需要教师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讲《中国石拱桥》,一些教师设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举两个例子呢?”然后让学生弄明白,中国石拱桥有两个类别(独拱、石拱),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又有其个性,这样子的“一举”,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写作中自然更易“反三”了。

二是要在“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并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布鲁纳说:“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这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新还包括丰富的内涵:学习上的知识迁移、丰富的想象力、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及小发明制作等。

那么教师应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研究、解决新的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多给他们一些引导,一些思考的时间,并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机会。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善问,还应令学生会问、多问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踏出创新的第一步。

布鲁巴克也曾说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要让学生会提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现成结论的批判精神,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去发现真知,大胆创新。

如,教师可鼓励学生把在预习中已看出苗头,但又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这样可使学生提前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之后,教师可向学生们公布“问题的发现者”,并向大家寻求援助,这样既让提问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重视而继续努力,又鼓舞了其他学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自然乐意去寻根“问”底了。

在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寻求答案的时候,要注意点拨、引导,既要调动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解决问题,掌握新的知识,又要在他们确实不懂或似懂非懂处,适当“抛砖头”、“搭台阶”,从而让学生通过思维阻塞区。

如教《故乡》,在讨论“为什么要写杨二嫂?不写她故事是否完整”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讨论:杨二嫂与闰土的异同点是什么?一步步地让学生知道答案:原来写杨二嫂是为了深化主题,进而理解《故乡》的主题:表现在军阀势力及封建势力的统治下,中国城乡日趋没落、贫困。

总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时刻需紧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多鼓励他们向“深山”探宝,品尝创新的甜美。

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教无定法,问无定规。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若要实现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最终实现理解所学内容,获得知识技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新课程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多种提问技巧,把握学生的心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具有艺术性。

参考文献①杨国全主编:《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三月第三版。

②庞云凤、王书敬主编:《小学教育与小学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③王增昌主编:《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语文新课程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