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100首

古诗100首

一年级: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

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临海》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

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

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作品赏析: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

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

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

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注释:(1)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2)怯:畏缩、胆怯。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作品赏析:全诗极具动感。

船行江中由上游而下,途径襄阳正值拂晓,因此江水便有弥弥之感。

“水激”、“浪骇”,皆为听觉。

接下来才是“霞光”、“晓气”,此为视觉。

舟中夜行彻夜无眠,可见客心多绪。

长歌一曲所驱散的不仅是旅途的疲劳,更多的则是心中的疲惫。

山房春事张九龄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注释: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

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

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

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

这是自言自语。

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

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

意思是孤独。

译文: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作品赏析:此诗感怀身世,既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凌云壮志,又感慨了自己一事无成,时光飞逝,透露出他为美好时光空空流逝而深感惋惜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文字简练,寓意颇深。

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注释: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2辕门:军营正门3洮河:黄河支流。

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

4吐谷浑: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

译文: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作品赏析: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

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注释:1芙蓉楼: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

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一位朋友的名字。

3寒雨:寒冷的雨。

4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5客:在这指辛渐。

6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7孤:独自,孤单一人。

8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

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作品赏析: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作品赏析: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注释: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注释: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作品赏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