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营养器官结构比较及繁殖器官结构与发育试验报告

植物营养器官结构比较及繁殖器官结构与发育试验报告

植物营养器官——茎结构比较的自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
实验日期:评阅老师:评分:
摘要:以掌握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特征为实验目的,采用徒手切片法自主制片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了黑松茎,革命草茎横切和山茶茎横切拍下实验图片,与模式图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茎的初生结构,列表对他们的差异进行比较。

研究不同分类群营养器官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在系统进化史上的意义,更好的了解植物系统进化历程。

关键词:黑松;革命草;山茶;营养器官;比较;徒手切片
引言:以掌握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特征为实验目的,根据自主观察与模式的列表比较,阐述与模式图存在差异的原因,熟悉制片操作的规范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己实验摸索与查找文献归纳后,得出不同分类群营养器官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在系统进化史上的意义,更好的了解植物系统进化历程。

1.材料方法
1.1 材料: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革命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山茶Camellia japonica。

采集于2011年11月27日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

1.2方法与步骤:以徒手切片法处理实验材料。

切片前,应先准备好一个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在培养皿里滴几滴染色液。

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实验材料,大拇指应低于食指2~3mm,以免被刀片割破。

材料要伸出食指外约2~3mm,左手拿材料要松紧适度,右手平稳地拿住刀片并与材料成垂直。

在材料的切面上均匀地滴上清水,以保持材料湿润。

将刀口向内对着材料,并使刀片与材料切口基本上保持平行,再用右手的臂力(不要用手的腕力)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均匀地拉切。

此时,左手的食指一侧应抵住刀片的下面,使刀片始终平整。

连续地切下数片后,将刀片放在培养皿的水中稍一晃动,切片即漂浮于水中。

当切到一定数量后,可在培养皿内挑选透明的薄片用低倍镜观察检查.
2结果
2.1自主观察结果与理论模式的比较2.1.1双子叶茎初生构造
双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2.1.2单子叶茎初生构造
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2.1.3裸子茎初生构造
裸子植物茎构造
2.2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营养器官茎的比较。

1.裸子植物茎的解剖结构:裸子植物茎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相似,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

次生结构由形成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可形成年轮、早材和晚材;由木柱形成层产生周皮。

裸子植物茎中的次生木质部结构显得均匀整齐;裸子植物的次生韧皮部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有些裸子植物也无韧皮纤维;裸子植物多具树脂道。

树脂道分布在皮层、韧皮部、木质部、髓,甚至髓射线中。

树脂道通常是由两层细胞合围成的分泌管。

2.双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茎最外面的一层活细胞称为表皮,是茎的初生保护组织。

表皮细胞壁薄,外壁常加厚并角质化,在外壁之外还常堆积一层连续的角质膜,具有保护作用。

在茎的表皮层之内是皮层,来源于茎尖的基本分生组织,由多层细胞构成。

常包括多种组织,结构比根复杂,除主要的薄壁组织外,还有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整个茎的中轴部分是维管柱,由茎尖的原形成层发育而来,过去称中柱。

包括内皮层以内的全部初生结构,它占有较大的面积,这一点和根的维管柱不同,可分为维管束、髓射线和髓三部分。

3.单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一般由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所组成。

茎内一般无维管形成层,所以没有次生结构,不能无限加粗。

一些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类的茎里有许多维管束,分散在整个茎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中,如玉米;另一类是维管束分布在茎的周围,很有规则地排列成两圈,茎表皮层的内侧,有一环厚壁组织,对于茎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

茎中心的髓部,在节间生长过程中,被破坏,形成空的髓腔,如小麦、水稻、竹等。

禾本科植物茎的节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

表1 双子叶植物及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不同点
3结果与讨论
3.1自主观察结果与理论模式的差异及原因
1.材料:材料采集的植物与理论模式所选的植物不同,同时各种植物生长周期和发育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产生自主观察结果与理论模式的差异
2.切片:切片制作上有所缺陷,切片制作的不够薄、透明等。

实验设备有限制,导致所摄图片不清晰,不容易观察与区分。

3.2不同分类群营养器官差异的意义
1.裸子植物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在系统进化史上的优越性:
孢子体发达:裸子植物均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有强大的根系。

茎的基本结构和被子植物双子叶木本茎大致相同,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

长期存在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使茎逐年增粗,并有明显的年轮。

次生木质部主要由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射线组成。

除少数种类外,一般没有导管,无典型的木纤维。

管胞兼具输导水分和支持的双重作用。

因木质部主要由管胞组
成,所以木材结构比较均匀,但其次生木质部中也有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之分。

韧皮部由筛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组成,无筛管和伴胞,少数种类的次生韧皮部中有韧皮纤维和石细胞。

有些种类在茎的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分布有树脂道(resin canal),如松香、加拿大树胶等都是松柏类植物树脂道的分泌产物。

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形,极少数为扁平的阔叶。

松属植物的叶子为针形,有时称为松针。

松针的结构可分为表皮、下皮层(hypodermis)、叶肉组织和维管组织四部分。

表皮是一层厚壁细胞,角质层较厚,气孔下陷,纵行排列成浅色的气孔带(stomatal band);下皮层在表皮之下,为1~数层木质化的厚壁细胞组成;下皮层之内为叶肉组织,其细胞壁内陷,形成皱褶,叶绿体多沿皱褶分布,以扩大光合面积,叶肉组织中常有若干树脂道;叶肉组织内方有明显的内皮层,细胞内含有淀粉粒,细胞壁可增厚并木质化;中央是维管组织,有1~2个外韧维管束,即木质部在近轴面,韧皮部在远轴面,维管束周围是传递细胞(转输管胞和转输薄壁细胞),有助于叶肉组织与维管束之间的物质交流。

松属叶的形态和结构都具旱生叶的特点,与其能适应低温和干旱的冬季环境相一致。

2.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在系统进化史中的优越性:
孢子体高度发达: 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型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更具多样性。

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杏仁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高达156米;也有非常小的草本(无根萍Wolffia arrhiza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

有重达25kg仅含一颗种子的果实(大王椰子Lodicea sechellarum Lab.);也有5万颗种子仅重0.1g的附生兰。

有寿命长达几千年的龙血树(Dracaena draco L.);也有几周内开花结籽完成生命周期的短命植物(如一些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的十字花科植物)。

有水生植物,也有在各种陆地环境中生长的植物。

有自养植物,也有腐生和寄生植物。

被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更完善,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使得体内物质运输更畅通。

4结论
双子叶茎主要有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等结构;单子叶茎只要由维管束鞘、基本组织、原生导管、后生导管等组成;单子叶植物茎多数没有形成层;裸子植物韧皮部没有筛管和伴胞,以筛胞执行输导作用。

木质部没有导管,只有管胞,无典型的木纤维,管胞兼输导水分和支持的双重作用;双子叶植物维管束排列成轮状,因而皮层、髓、髓射线各部分界限分明,而单子叶植物维管束是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因而没有皮层和髓部的界限,射线也无法区分清楚。

双子叶植物的花药主要由表皮、纤维层、中层、绒毡层残迹、药隔维管束、花粉粒、药隔基本组织等构成;
通过这次自主创新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采集材料,制作切片,观察讨论,得到了许多启发。

对切片制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许多问题有了自己亲身实践,通过自己寻求解决途径,从而基本完成实验。

但也有遗憾的地方,由于材料采集的不当,导致不能完成植物繁殖器官的发育观察,今后再做实验时,应该要事先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生长周期等,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实验。

参考文献
[1]中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982。

[2] Evert R. F., Eichhorn S. E. Biology of Plants (Fifth Edition).Worth Publishers.1992.
[3] Lack A. J. and Evans D. E. Plant Bi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谢国文,周江菊等.《植物学实验及实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5] 北京林学院.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植物学.林业专业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8.
[6] 朱至清.现代生物技术丛书.植物细胞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 宋松泉,程红焱;龙春林,姜孝成.种子生物学研究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