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章程拟修改最大限度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正在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五大拟对《中国工会章程》进行修改。
在《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中,对第一章会员部分做了必要的修改,在第一条凡是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之后增写了其他社会组织,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一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和当前职工就业形式及获得劳动报酬方式多样化的要求,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首先对建立工会组织的范围作了修改,在第一条凡是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之后增写了其他社会组织。
其次,根据各地的经验,对入会条件作了修改,在坚持以工资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同时,增写了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内容。
?二是为简化入会程序,方便职工加入工会组织,在第二条删除了职工申请入会经工会小组讨论通过的规定。
?三是为保障会员权利,发挥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参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员权利的规定,将第三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中第二款改写为对工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撤换或者罢免不称职的工会工作人员。
第三款增写了对本单位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第五款增写了享受工会举办的生活救助、法律服务、就业服务等优惠待遇的内容。
中国工商银行田东县支行因存单纠纷上诉一案-(2005)桂民二终字第40号上诉人(一审被告):中国工商银行田东县支行。
住所地:广西田东县平马镇。
代表人:廖志平,该行行长。
委托代理人:余志明,中国工商银行百色分行职员。
委托代理人:李安华,远东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矿务局。
住所地:广西田东县祥周镇新州村。
法定代表人:曾如云,该矿务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李莲,百色澄碧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矿务局公篓矿。
住所地:广西田阳县百峰乡。
代表人:赵汉博,该矿矿长。
委托代理人:李莲,百色澄碧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中国工商银行田东县支行(以下简称工行田东支行)因存单纠纷一案,不服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百中民二初字第36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出上诉。
本院2005年4月27日受理后,依法组成由审判员管小平担任审判长,与代理审判员张辉、张英伦参加的合议庭,并于2005年5月13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上诉人工行田东支行的委托代理人余志明、李安华和被上诉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矿务局(以下简称右江矿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矿务局公篓矿(以下简称公篓矿)的委托代理人李莲均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上述当事人讼争一案,经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公篓矿从中国工商银行广西田阳县支行(以下简称工行田阳支行)帐户分别将三笔共计100万元的的资金通过电汇的方式汇入工行田东支行新州办事处(后改为新州分理处,以下简称新州办事处)“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的帐户中,新州办事处对此亦作了入帐登记,对此,有《中国工商银行电汇凭证》和从工行田东支行提取的“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帐本证实,因此,公篓矿完成转移100万元给新州办事处的民事行为。
其次,在黄庭显杜撰“李家军”之名从“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中提款100万元,并以单位的名义与借款人、保证人订立《借款合同》,将该款借给他人经商,尔后于1995年11月15日以新州办事处之名出具一份《借款借据》给公篓矿,因逾期还款,黄庭显又以新州办事处名义于1997年1月1日写一份《借据》给公篓矿,由于新州办事处不能按《借据》的约定如期履行还款义务,新州办事处于1998年12月5日向公篓矿出具一张《中国工商银行各单位团体存折》,现公篓矿起诉的主要证据也是主张这张存折的权利,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存单持有人以存单为重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纠纷案件”为存单案件的规定,故本案为一般存单案件,不是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关于本案民事责任的问题。
该院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精神,认定一般存单的效力以存单的真实性和存款关系的真实性的双重真实性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
l、公篓矿持有存单的真实性问题。
双方当事人对新州办事处出具给公篓矿的《中国工商银行各单位团体存折》的真实性无异议,予以确认。
2、关于本案存款关系真实性的问题。
本案的特殊性在于新州办事处首先向公篓矿借款,逾期不能清偿借款,将公篓矿的借款合同的债权转为存款合同的债权是否构成存款关系成立的问题。
该院认为:公篓矿三次将人民币100万元汇入其在新州办事处事实存在,双方当事人没有异议。
后新州办事处给公篓矿出具借条,改变为借款关系,新州办事处给公篓矿出具存折即借款关系转为存款关系,因新州办事处属于金融机构,事先双方又有借款关系存在,同时公篓矿持有的《中国工商银行各单位团体存折》(存款合同)是真实的,所以公篓矿有理由相信存款合同的款项是真实。
因此,工行田东支行以公篓矿未交付款项进行抗辩,理由不充分,不予支持,其应当承担兑付款项的义务。
公篓矿请求工行田东支行兑付款项的理由成立,予以支持。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工行田东支行应支付存折的款项。
鉴于右江矿务局于2001年11月1日、12月10日向黄庭显收回借款各5万元,共计10万元,该款与本案存款本金相抵销,故工行田东支行应向公篓矿兑付存款本金90万元及利息。
关于公篓矿的起诉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
该院认为:本案的存折为单位团体存折,存款人可随时主张权利。
对商业银行出具的有效存单当事人要求兑现存折存款的请求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符合现行法律、金融法规的规定,故工行田东支行主张公篓矿的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的理由不充分,不予支持。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五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经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判决:由工行田东支行兑付右江矿务局存款90万元及利息(利息计算: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分段计付)。
一审案件受理费15556元、其他诉讼费3890元,合计19446元,由工行田东支行负担。
工行田东支行不服上述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1、被上诉人编造虚假用途将100万元汇入黄庭显开立的“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帐户,不应认定为是被上诉人的存款行为。
本案争议的100万元是被上诉人以支付货款的方式汇入“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帐户的,而“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没有依法登记设立,被上诉人也没有“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这一分支机构,该帐户的开户手续完全由黄庭显个人办理,该帐户在银行的预留印鉴“李家军”的印章也是黄庭显个人杜撰私刻的,黄庭显对该帐户享有支配权和使用权。
被上诉人无法提交收款单位开户银行出具的进帐单,一审法院认定款项入帐后因出具借据即由存款关系变成借款关系缺乏事实依据。
2、本案100万元是黄庭显个人以单位名义借款,实属个人借款行为。
首先,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2003)东刑初字第186号刑事判决书对该100万元已认定为是黄庭显以新州办事处的名义与公篓矿的借款,不属单位公款性质,故裁决公诉机关对黄庭显挪用单位公款的指控不成立。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当事人对法院已生效判决或裁定所确认的事实无须举证,故(2003)东刑初字第186号刑事判决书所认定的事实应作为本案定案依据。
其次,黄庭显借入100万元后虽以单位名义将款项借给案外人,但从款项到期后案外人两次向黄庭显个人作出的还款计划,以及黄庭显等人向案外人出具10万元偿还到期借款的收据,且黄庭显将收回的10万元又以个人名义转借给另一案外人的事实,足以证明黄庭显在该100万元的资金运作上纯属个人行为。
第三,黄庭显与案外人订立的投资联营协议直接指向本案100万元借款为黄庭显个人得利,与单位无关。
且金融机构并没有向企、事业单位借款的业务,黄庭显以新州办事处的名义向公篓矿借款显然不是职务行为,也不是单位行为。
3、本案款项的交付是基于借款的交付,借款与存款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一审认定借款转存款关系不能成立。
4、即便仅凭单位公章确认本案100万元为单位借款,由于黄庭显最后一次以单位名义开出借据的时间是1997年1月1日,借款期限为一年,应从1998年1月1 日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在法定诉讼时效内,被上诉人并没有就借据问题向工行田东支行主张债权,至其起诉之日,已超过诉讼时效,依法丧失胜诉权。
5、公篓矿与黄庭显有恶意串通的行为,两者为转嫁借款风险,故意以单位名义将借款汇入“公篓煤矿新州采购站”的帐户,以此掩盖二者之间的个人借款关系,该行为损害了工行田东支行的利益,工行田东支行所遭受的损害应由黄庭显和公篓矿承担。
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负担。
右江矿务局及公篓矿答辩称:1、被上诉人与工行田东支行之间的存款合同关系已成立,存款行为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存款合同是一种实践性合同,只要存款人与金融机构达成存款合意,并向金融机构交付存款后,存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款合同关系即成立,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运作,并不影响存款关系的成立与效力。
第二,“公篓煤矿新州采矿站”的帐户未依法设立,是工行田东支行的过错。
工行田东支行未按《银行帐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公篓矿办理开户手续,不依规定出具进帐单、对帐单,均是工行田东支行不履行职责而造成的,应受到行政处罚,但这并不影响善意存款人与工行田东支行之间存款合同关系的成立,工行田东支行不能因此否认被上诉人已交付100万元存款的事实。
第三,被上诉人向工行田东支行交付100万元是应新州办事处“揽储”的存款,并非是借款。
后来存款关系转为借款关系是被上诉人始料未及,不能单方控制的,非被上诉人真实意愿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
2、1995年11月15日、1997年1月1日新州办事处两次向公篓矿出具100万元的借据,双方之间的存款关系变更为借款关系,借款属单位行为,非黄庭显个人借款行为。
被上诉人向新州办事处交付100万元存款后,在被上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黄庭显以新州办事处的名义将这100万元借给了案外人,后黄庭显以新州办事处的名义两次向被上诉人出具借据,这一系列的行为均是时任新州办事处主任的黄庭显以新州办事处的名义完成的,对被上诉人而言,100万元是存到新州办事处,后来也是借给新州办事处,而不是黄庭显个人。
黄庭显以新州办事处名义实施的行为,被上诉人有理由认为是新州办事处的行为,且依据法释[1998]第7号第三条“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将取得的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该单位对行为人因签订、履行该经济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工行田东支行对该100万元负有偿还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