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与老子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教师: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
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生平和活动
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教师:大家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
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
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学生回答:《论语》
教师: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2、孔子的思想
⑴思想核心:“仁”和“礼”
出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
材料: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教师提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仁,指仁爱,仁者爱人。
教师提问:怎样“爱人”?
学生回答: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
教师出示材料: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教师:孔子主张如何实现“礼”?
学生回答:“正名”。
教师: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必须要“正名”,就是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让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
这体现了他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教师提问:“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
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⑵政治思想
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教师提问: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为政以德””,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
教师提问:“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和谐稳定。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为政以德”。
⑶天命思想:
教师出示材料: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提问: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回答: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教师:既然孔子对天道鬼神敬而远之,那么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所以孔子思想明显具有务实的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挖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和方法。
为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及特征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⑷教育思想:
教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的说法,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庙和校园中都有孔子塑像。
孔子作为一个好老师,他一定有绝招。
那么,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由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提问: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⑴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未受到太多重视;
⑵汉代大一统后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渐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封建正统思想;
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在课上互相交流,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课堂真正成为大家的,充实了课堂、充实了内容。
同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在求共性的同时也在让学生张扬个性,而且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现在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孔庙、孔子塑像,这说明了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二、老子及其思想:
1、老子其人
教师展示清源山老君岩图片,简要了解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⑴“道”的哲学思想
学生自主学习: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材料,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教师展示材料:“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教师提问:道是什么?
学生回答:“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教师讲解: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⑵辩证法思想:
教师展示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教师提问: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回答:辩证法思想。
教师: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让学生再举例)。
⑶政治思想:
教师展示材料:“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鱼”。
教师提问: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回答:无为而治。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授课模式,而变为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
深化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观点。
3、老子思想的影响:
学生自行总结出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历史影响: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
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复习巩固】
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进一步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