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沙苑子与蒺藜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的干燥成熟种子。
又名:白蒺藜、夏黄草、潼蒺藜、沙苑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
原植物扁茎黄芪分布于东北、西北及河南。
本品药材性状:略呈肾形而稍扁,长2~2.5mm,宽1.5~2mm,厚约1mm。
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微凹处具圆形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
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长约1mm。
气无,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本品味甘、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温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中医临床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遗尿尿频,白浊带下,眩晕,目暗昏花。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炎,解热,镇痛,抗利尿,保肝,强壮,增强免疫功能,降压,增加脑血流量,降脂,减慢心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作用,对中枢神经、对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有影响。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白蒺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本品药材性状: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
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
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
质坚硬。
气微,味苦、辛。
本品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
归肝经。
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中医临床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从蒺藜果实中分得2个新甾体皂苷:新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糖基-(1→2)-β-D-吡喃葡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新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分别命名为蒺藜皂苷A和B。
吴恩融等观察蒺藜皂苷对衰老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及脑衰老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蒺藜皂苷可明显提高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降低脑组织中老化代谢产物与其相关酶(LPO,LF,MAO-B)的活性,并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增长,提示了蒺藜皂苷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沙苑子为少常用中药,首附载于《本草图经》“蒺藜子”项下。
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傍。
七月、八月采实,暴干。
又冬采。
黄白色,类军家铁蒺藜。
此《诗》所谓墙有茨者。
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
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
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
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
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
又与马薸子酷相类,但马薸子微大,不堪入药,须细辨之。
”因沙苑子常有白蒺藜、潼蒺藜等别名,易与蒺藜科蒺藜及藜科软蒺藜的果实在名称上相混而造成误用。
《本草纲目》蒺藜项下亦收载有刺蒺藜和白蒺藜即沙苑子两种,可见二者相混,古已有之。
但二者从外观性状到临床用药都没有相似性,应注意区别,现应取消这些别名。
“蒺藜”一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从文献记述来看,“蒺藜”原先是单指刺蒺藜,而白蒺藜(沙苑子)大约是自宋朝开始混入的。
沙苑子含14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约占总氨基酸量的68%,其次为天门冬氨酸,约占14%,并有赖氨酸、苏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又含多肽、蛋白质、酚类、鞣质、三萜类成分,以及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生物碱、黄酮类成分,如沙苑子苷、沙苑子新苷、沙苑子杨梅苷等。
还含齐墩果烯型三萜苷类成分,如黄芪VIII 甲酯等以及沙苑子胍酸、沙苑子多糖、β-谷甾醇,铁、硒、锌、锰、铜等10种微量元素。
种子含油约5%,内含3-庚烯酸2.01%、肉豆蔻酸2.80%等多种有机酸。
李澎灏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脂肪油,沙苑子油含量为12.30%,从中分离鉴定出11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84.23%,其中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主,沙苑子油属优质植物油,为开发利用沙苑子油脂资源提供了依据。
张玉杰等从全国14个省市和自治区收集了22个沙苑子药材样品,对其主要有效成分黄酮进行鉴别研究和总黄酮含量测定。
当前市售沙苑子主流商品为扁茎黄芪的种子,属药典规定品种,同时少数地区仍有混杂使用直立黄芪和紫云英的情况,在22个样品中未发现曾报道的凹叶野百合、崖州野百合、田皂角和华黄芪。
在药材形态上扁茎黄芪和直立黄芪十分相似,较难区分,在TLC图谱中,紫云英无与鼠李柠檬素3,4’-O-β-D-双葡萄糖苷相对应的斑点,直立黄芪隐约可见,扁茎黄芪则有明显的对应斑点。
扁茎黄芪与直立黄芪有部分相同斑点,但紫云英则与二者少有共同之处。
扁茎黄芪和直立黄芪均含黄酮成分,从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看,扁茎黄芪总黄酮含量在0.33%~0.828%,直立黄芪在0.77%~1.04%,总体上直立黄芪总黄酮含量高于扁茎黄芪。
采用HPLC法对不同来源沙苑子及其伪品的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结果:不同来源的正品沙苑子HPLC 指纹图谱十分相似,而与2种伪品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指纹图谱特征。
故HPLC指纹图谱特征可以作为沙苑子质量评价和药材鉴别的依据。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直立黄芪,种子扁肾形,两侧压扁明显,有时甚至稍凹,两端稍尖,长1.8~2mm,宽1.4~1.5mm,厚约0.5mm,表面黄灰褐色或浅绿褐色,腹面凹馅处有种脐,长圆形,凹陷处较深,使种子类似钩形,质硬,不易破碎,余同沙苑子;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江苏、四川、云南、西藏,种子补肝肾,固精,明目;本品俗称沙打旺,原产黄河故道地区,是我国特有的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等兼用型草种,人工栽培的历史约近百年;其种子不可和沙苑子混淆药用;(2)华黄芪,干燥种子呈较规则的肾形,颗粒饱满,长2~2.8mm,宽1.8~2mm,厚1mm,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光滑,腹面中央微凹馅处有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种子补肝肾,固精,明目;(3)黄芪子: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种子;呈圆肾形而扁,直径0.2~0.3cm,表面棕褐色或浅棕黑色,无明显光泽,边缘一侧凹入处具明显种脐,质略松脆,气微,嚼之有豆腥味;(4)紫云英,干燥种子扁长肾形,长2.5~3.5mm,宽2~2.5mm,外表面黄绿色或棕绿色,一侧凹入较深似钩状,为种脐着生处,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种子用于风痰咳嗽,咽喉痛,目赤红痛,疔疮,缠腰火丹,外伤出血;本品在湖北、江苏等省区充沙苑子药用;(5)田皂角(豆科),干燥种子肾状长椭圆形,饱满,长3~3.5mm,宽2~2.5mm,表面棕黑色或黑色,有光泽,种脐长圆形,胚根长0.1~0.15mm,气微,嚼之有豆腥味;全国各地普遍分布;(6)猪屎豆,干燥种子三角状肾形,多数较饱满,少数略扁,长2.5~3mm,宽2~2.5mm,外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较明显的黑色花纹,明亮有光泽,一侧中央凹陷成三角状,为种脐着生处,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种子用于肾虚,眼目昏花;广东少数地区以其充沙苑子药用曾出现死亡事故;(7)凹叶野百合,种子三角状肾形,饱满或稍压扁,长3~6mm,宽3~5mm,表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两端钝圆,种脐长圆形,胚根长0.3~0.4cm,气微,味微苦;(8)崖州野百合,种子三角状肾形,均较饱满,长2.5~3.5mm,宽2~2.5mm,表面紫黑色或黑色,两端钝圆,种脐类圆形;(9)光萼猪屎豆,干燥种子与猪屎豆类似,其区别为:种子稍小,多饱满,表面橙红色或棕红色,光滑;(10)苦马豆,干燥种子扁圆略成肾形,表面棕褐色,光滑,一侧略凹陷,有点状种脐,种皮坚硬,不易破碎;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11)葫芦巴,种子呈扁斜方形,似大萝卜子,长3~4mm,宽2~3m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略带光泽,两侧略具一条深斜沟,两沟相交处可见种脐,质坚硬,浸泡水中则有黏性,种皮薄,破开后外圈为棕色,半透明状,胚乳内包子叶2瓣,黄绿色,底部有一细长弯向一边的胚根,有特殊香气,味淡微苦,嚼之有豆腥气;分布于河南、甘肃、四川、安徽、吉林、辽宁等地,用于下腹冷痛,疝气;(12)磨盘草(锦葵科),干燥种子肾状三角形,棕褐色或灰棕色,疏被浅灰色微毛,味微涩;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种子用于便秘,水肿,乳汁少,耳聋;(13)冬葵子,干燥种子呈圆形扁平之橘瓣状,或微呈肾形,细小,直径约1.5~2mm,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外表为棕黄色的包壳(果皮),具环形细皱纹,搓去皮壳后,种子呈棕褐色,质坚硬,破碎后微有香味;分布于全国各地;(14)酸模叶蓼(蓼科),干燥果实扁圆形,直径1~1.5mm,厚不及1mm,表面暗棕色或红棕色,两面凹陷,凹陷处各具一小纵棱,顶部具花柱基突起,偶见柱头两枚,基部有花被残基,有光泽,气微,味淡、微涩;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部分地区以其果实误作沙苑子药用;(16)中亚滨藜(藜科),果实由2个菱形的苞片合生成扇状,下部有柄,顶端宽呈波状,宽约0.6~0.8cm,外表灰黄色,苞片的两面为3条纵纹交织成网状或密生疣状突起。
苞片较软,其内有一胞果,呈扁圆形,质坚硬。
气微,味酸;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吉林、辽宁、山东、西藏,带苞果实称软蒺藜,用于头痛,头晕,目赤多泪,咳喘,高血压症,皮肤瘙痒,风疹;(17)西伯利亚滨藜,胞果卵形或近圆形,熟时灰绿色,呈星状,膜质,直径约6mm,具疣状突起,不扎手,不坚硬,种子直立,红褐色或淡黄褐色,长2~2.5mm;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果实称软蒺藜,用于头痛,皮肤瘙痒,肿毒,乳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