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具】教具:课件、学生自主学习单【课前准备】1、预习三首古诗词,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简要地记录在自主学习单上。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首首经典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5 古诗词三首》,去品味它独特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1、板书两首古诗题目,检查朗读,强调多间字“间”的读音。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
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师板书:《泊船瓜洲》)那《秋思》呢?(师板书《秋思》)(2)这两首诗老师都布置你们预习了,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理解“间”字: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读“间”,是因为——间隔京口和瓜洲两地被滚滚长江水隔开了,所以这里读“京口瓜洲——一水间”(引读)2、指导读出两首诗的节奏。
3、疏通诗意,初步交流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通过课前预习,这两首诗中你还有没有不懂的词语?(2)读懂了诗中的词语,谁来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从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学习《泊船瓜洲》(一)品读“绿”,感受诗人用词精妙1、我们都知道,诗总是越品越有味道,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看看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点课件:出全诗)2、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变蓝)3、在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有名,里面还藏着一个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呢,快快打开课后的资料袋读一读。
(出示资料袋)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
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中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
4、诗人字斟句酌的这个“绿”字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个绿字中又藏着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一下(点课件:放配乐)6、透过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7、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把你看到的画面读成一句诗,那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8、这么美的画面读成诗中的一个字,那就是——绿(点课件:“绿”字变成绿色)9、你看,一个“绿”字就让我们有了这么丰富的想象,看到了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怪不得王安石要反复推敲,最后确定用这个“绿”字呢!让我们体会着再来读一读。
(齐读)10、然而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明媚的春色吗?透过这一个“绿”字,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11、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他又身在何处呢?结合着前两句诗想一想(指屏幕)(二)理解“一水间”“只”,体会诗人对家乡的依恋1、诗人身在何处?——瓜洲2、这蓝色部分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点课件:出现“瓜洲”)此时,诗人就站在瓜洲岸边,放眼南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儿?3、同学们(指课件),从钟山到瓜洲,这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然而这么远的距离,在王安石眼里,却是(指屏幕变红字)“一水间”“只隔”,这是为什么呢?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依恋,才让诗人感觉家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体会着读。
4、其实,诗人不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这种情感,在这次赴京途中的其他诗中也有所流露。
(点课件:“青松十里钟山路,只隔西南一片云。
”)你看,都离开家乡钟山十里路了,诗人却感觉离家只有——一片云的距离可见诗人虽然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所以才会感觉(引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青松十里钟出路,只隔西南一片云。
”(三)补充诗人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思乡缘由1、同学们,家乡如此让人眷恋!那诗人为何又要离开呢?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打开你手中的资料纸自己读一读——(点课件:出示王安石资料)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
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江宁)居住,视钟山(江宁)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在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后来,变法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
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钟山(今南京江宁)任知府,从此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
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
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
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2、了解了这些,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了吧?(点课件:音乐配插图)同学们,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正站在瓜洲江边,皓月当空,微风拂面,面对遥远的家乡,面对迷茫的仕途,诗人不禁思绪万千。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如何,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学生写的内容,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学生配乐朗读全诗。
四、借助所学方法,自学《秋思》1、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写诗的背景,通过想象画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了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师板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如果说在奉诏进京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无限的乡愁,那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张籍的思乡之情呢?自己读一读《秋思》,想一想。
2、是什么?——秋风(变蓝)3、在这寂聊的秋风中,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首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或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
(出示:从这句诗(这个词)中,我仿佛看到,从中我体会到。
)4、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5、补充张籍背景资料,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张籍出身贫苦,年纪很小就离开家乡,四处漂泊。
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所以只能借家书来传达对家乡的牵挂,对亲人的思念,于是,我们看到了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的画面——(引读前两句)我们读到了言难尽,又开封的思念——(引读后两句)可是这牵挂、这思念又岂是一封家书所能写的完呢?诗人只能将千言万语溶于这首诗中(齐读全诗)。
6、如果我们把刚才看到的这些画面连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可以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了。
五、对比写法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的方法(指板书)学习了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它们表达的方式不同。
《泊船瓜洲》借春天的景色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而《秋思》则是通过诗人写信、拆信这件事表达思乡怀亲之情。
(师板:写景抒情叙事抒情)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思乡情)六、拓展思乡诗句1、其实,古往今来,这思乡怀亲的,又何止王安石与张籍啊!那时候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于是就有了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2、师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