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基本概念: (2)1、施工缝 construction joint (2)2、后浇带 post-cast strip (2)3、结构缝 structural joint (2)4、伸缩缝 (2)5、变形缝 (2)二、后浇带的分类、设置: (2)2.1、收缩后浇带: (2)2.1.1为什么要设置收缩后浇带??? (2)2.1.2地下室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是多少??? (3)2.2沉降后浇带 (6)2.2.1为什么要设置沉降后浇带??? (6)2.3温度后浇带 (7)2.3.1为什么要设置温度后浇带??? (7)2.4 如何设置收缩后浇带??? (7)2.5 如何设置沉降(温度)后浇带??? (9)2.6 后浇带构造 (11)一、基本概念:1、施工缝 construction joint2.0.9: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2、后浇带 post-cast strip2.0.10:考虑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将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具有一定宽的的混凝土带。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3、结构缝 structural joint2.1.17:根据结构设计需求而采取的分割混凝土结构间隔的总称。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伸缩缝条文说明8.1.1:混凝土结构的伸(膨胀)缝、缩(收缩)缝合成伸缩缝。
伸缩缝是结构缝的一种,目的是为了减小由于温差(早期水化热或使用期季节温差)和体积变化(施工期或使用早期的混凝土收缩)等间接作用效应积累的影响,将混凝土结构分割为较小的单元,避免引起较大的约束应力和开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变形缝条文说明5.1.4:沉降缝和伸缩缝统称变形缝,由于两者做法有很多相同之处,故一般不细加区分。
但实际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沉降缝主要用于上部建筑变化明显的部位及地基差异较大的部位,而伸缩缝是为了解决因干缩变形和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以避免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018-2008二、后浇带的分类、设置:收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
《百度百科-后浇带》2.1、收缩后浇带:2.1.1为什么要设置收缩后浇带???12.2.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结构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5.1.2: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后浇带、加强带、诱导缝等替代措施。
5.2.1: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条文说明5.2.1: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
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大致相同,但后浇位置与结构形式、地址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5-200813.9.7: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采取留设变形缝、后浇带施工或跳仓法施工(以后再说)。
条文说明13.9.7: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或跳仓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跳仓浇筑间隔时间不宜少于7d。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应该注意的是:条文说明8.1.3: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8.1.4:当设置伸缩缝时,框架、排架结构的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条文说明8.1.4:由于在混凝土结构的地下部分,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规范规定了有关结构在地下可以不设伸缩缝的规定。
对不均匀沉降结构设置的沉降缝的情况不包括在内,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1.2地下室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是多少???3.4.12:表3.4.12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注:1.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的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2.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3.4.1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保温层;3.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汇总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少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部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应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端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8.1 :表8.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装配式结构与现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8.1.3如有充分依据,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3.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
当伸缩缝间距增大较多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条文说明8.1.3: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但间隔期及具体做法不确定性很大,难以统一规定时间,由施工、设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5.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2.2沉降后浇带2.2.1为什么要设置沉降后浇带???6.2.14:2当高层建筑与相邻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1)地基土质较均匀;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根据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后浇带混凝土方可浇筑。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 JGJ 6-2011》7.4.2:当筏形与箱型基础的长度超过40m时,应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
当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应采取设置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诱导缝或用微膨胀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浇筑基础等措施。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 JGJ 6-2011》条文说明5.1.2:当“影响建筑物”(以后再说)的平均沉降大于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2m。
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应采取措施减小相互影响:1)尽量减小“影响建筑物”的沉降量;2)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3)选择对地基变形不敏感的结构形式;4)采用施工后浇带;5)设置沉降缝;6)施工时采取措施,保护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等。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 JGJ 6-2011》2.3温度后浇带2.3.1为什么要设置温度后浇带???7.4.2:当筏形与箱型基础的长度超过40m时,应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
当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应采取设置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诱导缝或用微膨胀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浇筑基础等措施。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 JGJ 6-2011》2.4 如何设置收缩后浇带???12.2.3 :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条文说明12.2.3:考虑到地下室周边嵌固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提出地下室不宜设永久变形缝,并进一步根据全国行之有效的经验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3.4.13:伸缩后浇带间距为30-40m。
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条文说明3.4.13: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较小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应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端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