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体系构建
截至20XX年年底,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已完成了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20xx年1月2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通知》,要求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xx年年底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并提交内控评价报告。
然而,现阶段,除基础性评价外,单位内控评价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各单位内控评价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所以,本文将构建完整的单位内控评价体系,指导各单位进行单位内控评价工作。
对于内控体系的构建,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主张在学者孙光国、李冰慧的观点的基础上做出一定得修正。
本文构建的政府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需求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五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个体系中,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约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评价需求方
本文认为,类似于国外将“纳税人”作为评价需求方,国内将社会公众作为评价需求方是合理的,但却是不完整的,因为我国社会公众,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是多重的,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承担受托责任,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执行部门又对立法部门承
担受托责任,所以,在评价求方的界定上,应将立法部门与社会公众一起作为评价需求方才具备完整性。
评价主体
本文认为,从总体上来讲,应将单位负责人认定为内控评价工作实施主体。
这样做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从权力角度来说,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的一把手,职务上的便利使其在工作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便于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工作,加之在整体层面上其对各部门人员更加了解,由其作为内控评价主体可以极大地提高评价工作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从责任角度来说,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单位负责人在掌握单位领导权的同时,相应的,也应对单位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负责,从这一角度来说,由单位负责人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便于其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发生问题时也便于追责。
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选取方面,主要从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两方面来考虑。
结合内部控制的整合导向,分别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角度实施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够按照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正确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评价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控自我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评价内控設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最终是否能达成单位内控试行规范中对于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据此,本文认为,评价目标应与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相适应,采用试行规范中第四条中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所做的规定,设定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评价指标
指标是评价客体的具体体现。
本文结合试行规范中对内控要素的分类,从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两方面入手,以内部控制目标为逻辑起点与终点,制定一系列指标,构建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单位层面指标设计。
单位层面上,本文设定两级指标并结合实务工作,以目标为导向,设定具体评价标准,便于评价工作的实施。
具体来说,一级指标为要素层指标,结合试行规范中对单位层面上要素的具体阐述,本文将组织架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关键岗位设置、会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设定为内部控制评价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是准则层指标,对应于各一级指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对一级指标的要求,以及所体现的该要素所面临的风险制定。
业务层面指标设计。
业务层面上,本文以试行规范中业务层面的内控活动六要素为逻辑框架,规范中相关规定为具体指导,以《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试行)》中列示各项活动以及各项
活动的风险点为参考,结合单位内控目标,得出两级指标和相应评价标准及控制实施证据。
具体来说,一级指标为要素层面,即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六项活动。
二级指标为流程层指标,与六项业务活动的具体业务和步骤对应,主要依据试行应用指引中梳理出的各项业务活动的具体流程,再结合各项活动的风险点,以及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得出具体评价标准和控制实施证据。
下文以预算层面为例:
本文从评价需求方、主体、客体、目标、指标五个角度入手,以试行规范中相关意见及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综合考虑现阶段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单位内控评价体系。
尽管本文中构建的内控评价体系还不成熟,笔者还是希望能借助它,在这个特殊时期为正在进行单位内控评价工作的单位提供一点参考,为各单位进行具体工作提供指导,尽到自己的一份力。